两江评 | 热文旅不能少了冷思考
刷完最近各地的文旅宣传视频,你脑海中留下了哪个城市呢?继“小沙糖橘”之后,“小热干面”“小折耳根”......你又记住了几个呢?
这个冬天,“尔滨”的风吹向全国各地。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出手,借助当前互联网对文旅关注的热度,以各种形式引流邀客,一时让人眼花缭乱。一哄而上的宣传热背后,不能少了冷思考。
想赚吆喝要讲究策略。“小沙糖橘”的联动或许还能让人感到新奇,但随后的同类联动关注度就渐渐被打了折扣。《我姓哈》的洗脑神曲,用一次让人觉得好玩,但连续来几首,多少有点尴尬。别的地方出圈,网友对自己的家乡文旅有期待,本是一种良性的激励。但网友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有些地方一晚上发七八十条宣传视频,有没有想过实际内容的抵达率是多少?只是请几个猛男卖弄美色,流量或许上去了,但无法体现城市的特质,不能激起人们的奔赴欲望;有些地方跟风开展视频营销,评论区得到的是一片吐槽,甚至遭到不少本地群众无情“背刺”。可见,无序的信息轰炸,可能吃力不讨好,不如重点策划几个重点突出、形式新颖的宣传产品。宣传效果要变成线下增量,关键还得靠旅游产品。
烧热文旅要炼好“内功”。在营销和宣传上可以借鉴他人经验,但文旅产业发展光靠“抄作业”肯定不行。想接住“泼天的富贵”,要有真功夫。具体来说,要充分挖掘城市的独特魅力,潜心打磨旅游产品;要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交通的便利性;要加强文明城市建设,对相关行业加强服务意识培训,带动全民形成宠粉好客的氛围;要加强商品价格和服务质量的监管,规范市场环境......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和接待能力,否则营销成功后,市场需求可能会反噬掉营销成果,得不偿失。
参与内卷要学会算账。随着更多地方加入混战,这场流量大战的边际效益难免会降低。哈尔滨的出圈虽然离不开营销,但前提是建立在得天独厚的冰雪基因之上。一些城市的冬日旅游优势并不明显,偏在这个时候加入混战推冬日旅游,不见得能收到多少实际回报。文旅是笔长远的生意,不必人人同分一杯羹,不如结合自身优势,提前布局谋划,把自己酝酿成下一个爆款,让全国文旅热点错落有致分布。
我们乐于看到各地文旅部门“赶学比超”,用接地气的方式搞宣传,但“尔滨”的门道,不能只学毛皮,更要学精髓,花式宣传是手段,引得天下宾客来才是目的。
作者:杨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