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丨走出大山的研究生 重返大山修高速
记者手记
走出大山,回到大山,跨越峡谷的大桥、穿行高山的隧道,都刻着他青春奋斗的印记。
“通了、通了!”7月30日,城开高速通到城口境内。通车仪式现场,石垚兴奋地拿起手机,不停地拍着,想要记录下这一时刻。为了这一刻,他已奋战2200多个日夜。
城开高速是石垚工作后全程参与修建的第一条路。从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石垚本有机会留在北京进央企,但他选择回大山,参与城开高速建设。于他而言,这是一条经过家乡的路,一条结束山区老城不通高速的路。
这条路,穿越大巴山腹地,部分路段桥隧比达99.2%以上。6年多来,翻山跨河施工,隧道内斗暗河、战溶洞……石垚扎根大山,与团队一起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完成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旗杆山特长隧道等建设任务。
随着城开高速继续向陕渝界推进,他选择继续坚守,再干4年多,和团队一起打通这条出省通道。
走出大山
山里娃考到北科大读研 他本有机会留北京
7月30日,城口鸡鸣乡,城开高速城口鸡鸣至开州谭家段通车仪式在这里举行。
虽然烈日当空,但仍有不少周边居民赶来,这条路大家盼了太久。
石垚和他们一样激动,这次通车的路,另一头就是他的老家开州谭家镇。
老家四周山岭绵延,上初中前,石垚去开州城区的次数屈指可数。儿时的他渴望快快长大,去看看大山外的世界。初中毕业后,他考上师范学校。
可山的那边依旧遥远。读师范时,石垚班上很多同学从城口到开州,坐车翻雪宝山,一走就是8个多小时,遇到下雨天,路上常有落石。交通阻碍,不少人一个月甚至一学期才回一次家。
在镇上的中心小学当老师后,石垚去过一次城口鸡鸣乡。过雪宝山时,遇到大雪,被困在山里一天一夜。
他想劈开大山看世界。石垚砸掉不少人眼中的“铁饭碗”,辞去工作,到万州继续读高中。5年后重拾书本,他知道想要追上大家,只有投入更多,就像出山的路,哪怕崎岖颠簸,也要向前。
英语是弱项,石垚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早上6点到8点,1小时练口语,1小时刷题。高中三年,他几乎是一学期才回一次家。
终于,他收到了北京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选择了与路有关的土木工程专业。
“我看到路给大山里带来的变化。”石垚读高中时,万州至开州高速路通车,回家的路从3个多小时缩短到1小时内,让他连呼“太爽”。而更多的惊喜是:镇上的车多了起来,老街变新街,“大家到开州城区逛个街,下个馆子也是常事。”
进入大学,石垚专攻隧道工程;实习时,他主动申请去山区高速路项目。
毕业时,导师建议石垚继续读博深造,也有进入北京一央企的机会放在他面前,但得知开州至城口将建高速,重庆高速集团正在北京招人,他毅然放弃了其他机会,跑去投了简历。
石垚的决定急坏了父母:家里好不容易出个研究生,有机会走出大山,却选择回来,还是干修路的“苦差”!
自小生长在大山中,曾经,大山是他拼尽全力想要走出去的地方。学成归来,他想让大山不再是阻碍。石垚向父母道出想法。
母亲闷着头不再说话。沉默许久,爸爸开口了:“想好了,就去做;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回到大山
打“B超”探地质 特长隧道里斗暗河、溶洞
驾车行驶在城开高速已通车路段,汽车钻进隧道,出来又上大桥,随后又进入一个隧道。洞内灯光和洞外阳光交错,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雄伟险峻,以及背后建设者的不易。
城开高速地质条件复杂,部分路段桥隧比高达99%以上。作为城开高速城口工程部主管,从高速路前期地质勘察、到施工建设直至完工,在此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石垚都要“见招拆招”。
2016年,初到城开高速,石垚和团队要做的就是地质勘察。像“蜘蛛人”一样系着安全绳在绝壁上探路,摸着溜滑的石头过河,是他的日常。一次地勘钻孔检查中,徒步过河时,他脚下一滑,手臂擦伤一大片。
进入施工建设期,与滑坡、岩溶、暗河、涌水、突泥等各种突发情况不时“相遇”,他知道,此前所学派上用场了。
团队在城开高速建设中不断探索,在石垚牵头下,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城开高速特有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体系:先给隧道打“B超”、再扫描,地质、物探与钻探相结合,多种方法探测隧道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情况。
“前方有溶洞,马上停止施工!”在修建旗杆山隧道斜井时,石垚和团队进洞不到100米就遇到拦路虎。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显示,溶洞长约120米,里面还藏着一条宽达22米的暗河,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塌陷。石垚和团队反复研究,最终打洞引水,跨过溶洞、暗河。
继续向前,综合地质预报接连发出预警:前方有暗河、涌水拦路。最大一次水量倒灌至斜井洞口,洞内就像“水帘洞”,人要进去查看,只能坐橡皮艇划进去。
“旗杆山隧道,被业内专家称为‘地质博物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超乎想象。”重庆高速集团顾问公司副总工程师袁小冬说,所幸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体系协助下,一次次化解风险,未发生因不良地质造成的安全事故。
洞中架桥、洞中打洞、水泵抽水……石垚和团队智斗暗河、溶洞、涌水等各种复杂地质,旗杆山隧道成为全线首个贯通的5公里以上的特长隧道。
随着城开高速向陕渝界推进,长达13.5公里(重庆境内5.3公里)的大巴山隧道已开工,这是石垚下一个要啃的“硬骨头”。
坚守大山
再干4年打通出省通道 想带孩子看通往“远方”的路
参加完通车仪式,石垚匆匆赶回施工现场。虽是周末,但大巴山隧道里,施工热火朝天。
从30岁投入城开高速建设,到36岁城开高速通至城口境内,在这条路上,石垚度过了6年多时光,娶妻、生子等人生大事,都在这里完成。
妻子吴堰桥和石垚是老乡,在开州工作。虽然家就在修路沿线,但夫妻俩聚少离多,有时一个月也见不上面。妻子对他唯一的要求是——“生孩子必须在场”。
但这个约定,石垚却差点没能遵守。
2020年,城开高速建设进入关键期。石垚在工地、中心城区两边跑,每天忙得脚不沾地。9月2日深夜接到妻子电话“要生了”,他开着车从中心城区赶到开州医院时,已是凌晨5点过。看到风尘仆仆的丈夫,独自在产房待产的妻子,大哭起来。石垚宽慰着妻子,自己眼眶却湿了。
“产后也没时间好好陪妻子,差点被她微信‘拉黑’。”谈及此,石垚心里满是愧疚。
“当时是生气,可看着这路一点点延伸,乡亲们都眼巴巴地盼着早点通呢。我知道他(石垚)做的事对大家好,就是怕他太辛苦。”说起丈夫,妻子吴堰桥更多的是骄傲和心疼。
眼见城开高速即将通到城口县城,已经成长为工程师的石垚接下了新任务:城开高速将继续向陕渝界推进,打通出省通道。这意味着他要在大山中继续坚守4年多。
6+4=10。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人的一生有多少个10年?辛苦吗?值得吗?甘心吗?石垚只记得,6年前,刚来山里地质勘察时,有村民得知是“来修路的年轻人”,热情地邀他们到家里吃饭;部分路段通车时,有村民笑裂了嘴,说等路通了,一定要带从没走出过大山的老母亲出去看看。这一点一滴,都让石垚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我支持他!”妻子吴堰桥相信,对工作有责任心的人,对家庭也一样负责。
最大的遗憾是什么?“虽然我修了很长的路,却很少带她一起上路旅行。”石垚说。
夫妻俩约定,下一次旅行就定在城口——等城开高速通至城口县城时,带上孩子,一起看看自己刻下青春、洒下汗水的路,带着大山里的梦想通往“远方”的路。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刘艳/文 受访者/图 林楠/主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