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年终策划·面孔2022|爱的力量
何其幸运,2022,我们在一起。

百姓故事年终策划·面孔2022|爱的力量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12-30

这一年,我们都经历了很多。

岁末,回望。

那些年初立下的目标都实现了吗?那些曾经的热爱还依然在坚持吗?那些终于懂得要珍惜的人还在身边吗?

我们从这一年《百姓故事》主人公里挑选了四位进行回访。希望以他们的微光,给读者带来一些力量,伴你,大步走向2023。愿你我,勇敢去追逐热爱、去珍惜所拥有、去闯、去拥抱明天。

H3}{)KRZX_Z_$MT71MVOG8U

记者手记:何其幸运,2022,我们在一起。

 

去热爱——

92岁“爱书家” 一生爱书永不悔

 

12月,城口县修齐镇枇杷村,气温已降到零下。从“爱书家”孙仕权的书屋望出去,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今年世界读书日,华龙网《百姓故事》栏目推出特别篇,讲述了一位大山深处的92岁高龄老人,一生爱书读书惜书的故事。(世界读书日·百姓故事特别篇 | 山村“爱书家”)

时隔大半年再见,孙仕权身体已不如从前硬朗,与他对话要用吼他才听得见。

原来今年夏天,孙仕权不小心在浴室摔倒,住了好几个月医院,医生建议回家长期卧床休息养神。

“可他还是放不下那些书,只要精神头稍微好点,还是要喊我扶他去三楼书房坐坐。”老伴杨明秀说,他还是像以前那样,戴着一副800度老花镜,时不时在书上勾勾画画,但顶多半个小时就坐不住了。

孙仕权1

今年还有好几位西南大学的教授都来孙仕权家中看过书,这些都是他为数不多打得起精神的事情。

即便如此,孙仕权也没有“戒掉”买书的爱好。9月,他花了三千多块钱让孙子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买了一套《全元文》。

这套书他还没有来得及细翻,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去细读。但他说:“我不看,留给后人,总是有用的嘛!”

就像他书柜上刻着的那行字: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

卧病在床的他,时常念叨的还有两件事情。

“枇杷村头那座200多个孩子上学必经的跨河桥何时动工修好?”

“我这本未写完的‘城口县应有一部四库全书’还写不写得完?”

爱书读书惜书,孙仕权用他的一辈子,给了“爱书家”这个词最好的注脚。

孙仕权2

 

去闯——

骑马小伙再次出发 想做一个视频记录者

 

12月的冬日夜晚,重庆奉节草堂镇,山里一阵冷风吹来。乐晓雲打了个哆嗦,把外套裹紧一番,抱着大捆草,打开马圈门,口里喊着:“火锅,来吃饭咯!”边说着嘴里冒出的热气在空气中“打圈”,逐渐消失。马儿“火锅”闻声转头,开始吃起了草……

就在今年1月份,奉节小伙乐晓雲和“火锅”,成功从新疆返回家乡奉节。这趟旅程,他从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出发,途经独库公路,翻祁连山,穿秦岭……全程4400公里,历时半年。

他和“火锅”的故事曾被华龙网报道(百姓故事 | 历时半年 重庆小伙从新疆骑马4400公里回渝),时隔近一年,他和“火锅”还好吗?

乐晓雲告诉记者,3月,他带着“火锅”再次出发,目的地是云南香格里拉。原来,从新疆骑马回奉节后,他便在想该找什么工作。由于每天要喂马、遛马,乐晓雲觉得朝九晚五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便计划这次香格里拉之行。

如果说第一次旅程是为了磨炼心性,第二次便是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乐晓雲走着、记录着,也分享着。去年从新疆回来,他结识了许多朋友,也曾接受过他们的帮助。在云南之旅中,他也向别人伸出了援手。

5月,路过湖南湘西龙山,他结识了一位60岁的老婆婆。婆婆前几年腿摔断过一次,走路不便。乐晓雲得知后,立即向医生朋友咨询,并给婆婆寄来助力器。“谢谢你哟,小伙子!”婆婆收到后,在电话里一个劲向他道谢。

骑马男孩

这趟旅途,由于“火锅”马蹄受伤需要休养,乐晓雲最终只到达云南曲靖。

一个多月前,乐晓雲再次回到了家乡奉节。不太喜欢城里面的生活,他就直接回到老家草堂镇陪伴爷爷奶奶,还给“火锅”安了一个家。

在别人眼里,乐晓雲自由浪漫。这一年在路上,关于未来,他也想了很多。他决定继续拍视频,继续做一个记录者,记录乡村生活,还有自己和爷爷奶奶的日常,“最近几天太忙,帮爷爷奶奶种地,杀过年猪儿,拍好的视频还没空剪辑。”

“呐,这是我刚买的照片打印机!”乐晓雲说着拍了拍打印机,“炫耀”起来。村里很多老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有一张像样的照片。乐晓雲打算空闲时为他们拍照,帮他们锁住生活的点滴回忆,还能给自己子孙分享,让远方的亲人也知道他们过得很好。

骑马男孩2

 

去珍惜——

七旬夫妻收养脑瘫儿 只要家人在一起就能共渡难关

 

12月26日,是彭先述70岁生日。过了这一天,他就要“吃80岁的饭”了。

他的70岁和大多数人的不一样,没有“躺平”享福,而是继续在医疗一线工作。前些年从医院退休后,他又应聘到民营医院,用他的话说:“趁还做得动,多打工挣钱给我多多留起,有生之年就这点心愿。”

9月,《百姓故事》栏目以《不敢放开你的手》百姓故事 | 古稀夫妇抚养脑瘫弃婴19年:这辈子牵着她的手一起走)为题,讲述了彭先述、曹兴梅夫妇,付出全部的爱与精力抚养被抛弃的脑瘫儿多多19年的故事。

彭先述“中国好人”

11月,夫妻二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接到通知,彭先述很是意外,“我和老伴觉得,我们也没做什么,就是照顾自己的孙女,这是应该的,倒是多谢你们这些善良的人经常惦记着我们多多。”

最近,彭先述一直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作为医院内科负责人,每天都要接诊数个发热病人,“自己阳了倒不怕,我第四天就返岗上班了,就是怕传染给多多。”然而多多还是发烧了,“高烧40度,连着烧了三天,我心疼得不得了,哎哎。”

曹兴梅日夜贴身照护多多,很快也感染了,祖孙俩一起发起高烧。而此时的彭先述,一边是门诊络绎不绝的病人,一边是需要照顾的一老一小,“我忙得根本抽不开身,有时候会累得头晕,还好我女儿来帮忙,等我下班回去她才走。”

整个采访过程,彭先述说话语速都很快,他要赶着去接诊下一个病人。“多多给我说,外公你辛苦了,我说不辛苦,一家人在一起,怎么都能渡过难关的。”

彭先述一家三口(资料图)

 

去拥抱未来——

“摔”进清华的男孩 只想当个好医生

 

高考改变命运。2022年夏天阳光炙热,把李琦的生活烘烤出甜味。他克服身体上的不便,考入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此后的命运也将和“医生”这个职业紧密相连。

清华大学今年推出临床医学八年制(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全国招生60人。李琦成功入选。

六七年前,李琦诊断出罕见基因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由于小腿肌肉萎缩,走路要比正常人慢一半,经常摔跤。妈妈、哥哥、外公、舅舅都有类似症状,目前还未有治疗之法。然而,李琦下定决心,想在医学领域有所成就,为自己,更为他人。

这位开州少年的梦想被《百姓故事》报道后(百姓故事 | “摔”进清华的男孩),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催更他的校园生活。在清华的四五个月里,南方人李琦爱上了北方校园里的暖气和食物,也常在宿舍搭块湿毛巾对付干燥天气。

最近,李琦正忙着准备期末考试。这学期,他学了线性代数、微积分,也学了医学导论、临床基础等入门课程。

清华男孩1

在学医的漫长道路上,李琦踏出了第一步。进入大学前,李琦眼中的“好医生”要同时具备“高超医术+高尚医德”,记者再次回访他时,他说得更具象:“既是一位好的临床医生,也是一位具备研究能力的科学家。”

采访中,李琦脱口而出一句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是美国结核病学家爱德华•特鲁多的墓志铭。他不仅是医生,同时也是结核病患者。他了解病人的痛苦,就像了解自己。

“我特别能理解这句话。”李琦认为,医生要用医术减轻患者痛苦,更要用良好的沟通能力,用同理心给予患者帮助和安慰。

真好,这世上好医生+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林楠、田韵沁、邱小雅、李凤兰\文 受访者\供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分享
新浪微博

百姓故事年终策划·面孔2022|爱的力量

2022-12-30 06:00:00 来源:

这一年,我们都经历了很多。

岁末,回望。

那些年初立下的目标都实现了吗?那些曾经的热爱还依然在坚持吗?那些终于懂得要珍惜的人还在身边吗?

我们从这一年《百姓故事》主人公里挑选了四位进行回访。希望以他们的微光,给读者带来一些力量,伴你,大步走向2023。愿你我,勇敢去追逐热爱、去珍惜所拥有、去闯、去拥抱明天。

H3}{)KRZX_Z_$MT71MVOG8U

记者手记:何其幸运,2022,我们在一起。

 

去热爱——

92岁“爱书家” 一生爱书永不悔

 

12月,城口县修齐镇枇杷村,气温已降到零下。从“爱书家”孙仕权的书屋望出去,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今年世界读书日,华龙网《百姓故事》栏目推出特别篇,讲述了一位大山深处的92岁高龄老人,一生爱书读书惜书的故事。(世界读书日·百姓故事特别篇 | 山村“爱书家”)

时隔大半年再见,孙仕权身体已不如从前硬朗,与他对话要用吼他才听得见。

原来今年夏天,孙仕权不小心在浴室摔倒,住了好几个月医院,医生建议回家长期卧床休息养神。

“可他还是放不下那些书,只要精神头稍微好点,还是要喊我扶他去三楼书房坐坐。”老伴杨明秀说,他还是像以前那样,戴着一副800度老花镜,时不时在书上勾勾画画,但顶多半个小时就坐不住了。

孙仕权1

今年还有好几位西南大学的教授都来孙仕权家中看过书,这些都是他为数不多打得起精神的事情。

即便如此,孙仕权也没有“戒掉”买书的爱好。9月,他花了三千多块钱让孙子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买了一套《全元文》。

这套书他还没有来得及细翻,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去细读。但他说:“我不看,留给后人,总是有用的嘛!”

就像他书柜上刻着的那行字: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

卧病在床的他,时常念叨的还有两件事情。

“枇杷村头那座200多个孩子上学必经的跨河桥何时动工修好?”

“我这本未写完的‘城口县应有一部四库全书’还写不写得完?”

爱书读书惜书,孙仕权用他的一辈子,给了“爱书家”这个词最好的注脚。

孙仕权2

 

去闯——

骑马小伙再次出发 想做一个视频记录者

 

12月的冬日夜晚,重庆奉节草堂镇,山里一阵冷风吹来。乐晓雲打了个哆嗦,把外套裹紧一番,抱着大捆草,打开马圈门,口里喊着:“火锅,来吃饭咯!”边说着嘴里冒出的热气在空气中“打圈”,逐渐消失。马儿“火锅”闻声转头,开始吃起了草……

就在今年1月份,奉节小伙乐晓雲和“火锅”,成功从新疆返回家乡奉节。这趟旅程,他从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出发,途经独库公路,翻祁连山,穿秦岭……全程4400公里,历时半年。

他和“火锅”的故事曾被华龙网报道(百姓故事 | 历时半年 重庆小伙从新疆骑马4400公里回渝),时隔近一年,他和“火锅”还好吗?

乐晓雲告诉记者,3月,他带着“火锅”再次出发,目的地是云南香格里拉。原来,从新疆骑马回奉节后,他便在想该找什么工作。由于每天要喂马、遛马,乐晓雲觉得朝九晚五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便计划这次香格里拉之行。

如果说第一次旅程是为了磨炼心性,第二次便是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乐晓雲走着、记录着,也分享着。去年从新疆回来,他结识了许多朋友,也曾接受过他们的帮助。在云南之旅中,他也向别人伸出了援手。

5月,路过湖南湘西龙山,他结识了一位60岁的老婆婆。婆婆前几年腿摔断过一次,走路不便。乐晓雲得知后,立即向医生朋友咨询,并给婆婆寄来助力器。“谢谢你哟,小伙子!”婆婆收到后,在电话里一个劲向他道谢。

骑马男孩

这趟旅途,由于“火锅”马蹄受伤需要休养,乐晓雲最终只到达云南曲靖。

一个多月前,乐晓雲再次回到了家乡奉节。不太喜欢城里面的生活,他就直接回到老家草堂镇陪伴爷爷奶奶,还给“火锅”安了一个家。

在别人眼里,乐晓雲自由浪漫。这一年在路上,关于未来,他也想了很多。他决定继续拍视频,继续做一个记录者,记录乡村生活,还有自己和爷爷奶奶的日常,“最近几天太忙,帮爷爷奶奶种地,杀过年猪儿,拍好的视频还没空剪辑。”

“呐,这是我刚买的照片打印机!”乐晓雲说着拍了拍打印机,“炫耀”起来。村里很多老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有一张像样的照片。乐晓雲打算空闲时为他们拍照,帮他们锁住生活的点滴回忆,还能给自己子孙分享,让远方的亲人也知道他们过得很好。

骑马男孩2

 

去珍惜——

七旬夫妻收养脑瘫儿 只要家人在一起就能共渡难关

 

12月26日,是彭先述70岁生日。过了这一天,他就要“吃80岁的饭”了。

他的70岁和大多数人的不一样,没有“躺平”享福,而是继续在医疗一线工作。前些年从医院退休后,他又应聘到民营医院,用他的话说:“趁还做得动,多打工挣钱给我多多留起,有生之年就这点心愿。”

9月,《百姓故事》栏目以《不敢放开你的手》百姓故事 | 古稀夫妇抚养脑瘫弃婴19年:这辈子牵着她的手一起走)为题,讲述了彭先述、曹兴梅夫妇,付出全部的爱与精力抚养被抛弃的脑瘫儿多多19年的故事。

彭先述“中国好人”

11月,夫妻二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接到通知,彭先述很是意外,“我和老伴觉得,我们也没做什么,就是照顾自己的孙女,这是应该的,倒是多谢你们这些善良的人经常惦记着我们多多。”

最近,彭先述一直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作为医院内科负责人,每天都要接诊数个发热病人,“自己阳了倒不怕,我第四天就返岗上班了,就是怕传染给多多。”然而多多还是发烧了,“高烧40度,连着烧了三天,我心疼得不得了,哎哎。”

曹兴梅日夜贴身照护多多,很快也感染了,祖孙俩一起发起高烧。而此时的彭先述,一边是门诊络绎不绝的病人,一边是需要照顾的一老一小,“我忙得根本抽不开身,有时候会累得头晕,还好我女儿来帮忙,等我下班回去她才走。”

整个采访过程,彭先述说话语速都很快,他要赶着去接诊下一个病人。“多多给我说,外公你辛苦了,我说不辛苦,一家人在一起,怎么都能渡过难关的。”

彭先述一家三口(资料图)

 

去拥抱未来——

“摔”进清华的男孩 只想当个好医生

 

高考改变命运。2022年夏天阳光炙热,把李琦的生活烘烤出甜味。他克服身体上的不便,考入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此后的命运也将和“医生”这个职业紧密相连。

清华大学今年推出临床医学八年制(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全国招生60人。李琦成功入选。

六七年前,李琦诊断出罕见基因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由于小腿肌肉萎缩,走路要比正常人慢一半,经常摔跤。妈妈、哥哥、外公、舅舅都有类似症状,目前还未有治疗之法。然而,李琦下定决心,想在医学领域有所成就,为自己,更为他人。

这位开州少年的梦想被《百姓故事》报道后(百姓故事 | “摔”进清华的男孩),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催更他的校园生活。在清华的四五个月里,南方人李琦爱上了北方校园里的暖气和食物,也常在宿舍搭块湿毛巾对付干燥天气。

最近,李琦正忙着准备期末考试。这学期,他学了线性代数、微积分,也学了医学导论、临床基础等入门课程。

清华男孩1

在学医的漫长道路上,李琦踏出了第一步。进入大学前,李琦眼中的“好医生”要同时具备“高超医术+高尚医德”,记者再次回访他时,他说得更具象:“既是一位好的临床医生,也是一位具备研究能力的科学家。”

采访中,李琦脱口而出一句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是美国结核病学家爱德华•特鲁多的墓志铭。他不仅是医生,同时也是结核病患者。他了解病人的痛苦,就像了解自己。

“我特别能理解这句话。”李琦认为,医生要用医术减轻患者痛苦,更要用良好的沟通能力,用同理心给予患者帮助和安慰。

真好,这世上好医生+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林楠、田韵沁、邱小雅、李凤兰\文 受访者\供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露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