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小公厕里的民生大文章-华龙网

渝中:小公厕里的民生大文章

2025-04-15 06:30:22 来源: 渝中报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藏在细节之中。2023年以来,渝中区人大常委会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连续三年精准监督、持续发力,推动公厕建设与管理实现新提升。

从“如厕难”到“就近如厕”,从“闻着味道去”到“跟着地图找”,从“脏乱差”到“净美优”……事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折射出关乎民生的“大文章”和城市治理的大智慧,也镌刻出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心系民生、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履职担当。

渝中区人大代表调研公厕建设。
渝中区人大代表调研公厕建设。

群众关切所系 人大监督所向

“以前每次带孩子来洪崖洞玩,最愁的就是找公厕。人一多,公厕前就排起长队,孩子着急,家长也跟着着急。”渝中居民王芬的吐槽折射出群众的急难愁盼。

渝中是老城区、建成区。一度受曾经的城市建设规划限制,辖区的热门景区景点“如厕难”问题突出。解放碑、洪崖洞等热门景点景区,每到旅游旺季或节假日,人潮涌动,公厕前容易排起长队。

狭小的空间、浓重的气味、老化损坏的设施,不仅给市民、游客带来极大不便,也与城市的现代化形象格格不入。而在一些老旧街区,公厕数量不足、功能不全,周边居民同样也有着“如厕忧”。

“附近7000户居民,加上商户、务工人员,平街面就十八梯菜市场一个公共厕所,居民意见很大。”渝中区人大南纪门街道议事代表杨维秀没少听居民“倒苦水”。

2022年,在日常接待选民群众活动中,多名渝中区人大代表也收到群众的类似反映,他们不约而同提出代表建议,旨在推动解决群众“烦心事”。

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关切,2023年,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将公厕问题这一民生痛点列为重点监督事项,主任会议专题听取渝中区政府关于公厕管理与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更是将“关于渝中区(重点区域)公共厕所建设管理”确定为主题教育调研课题,持续深入追踪问效。

增设阶梯公厕指示牌,让如厕更便捷更人性化。
增设阶梯公厕指示牌,让如厕更便捷更人性化。

“组合拳”破解民生痛点

渝中区人大城环委第一时间组建调研组,深入各个街道、社区和景区景点,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发现,很多公厕的标识牌要么太小,要么位置隐蔽,市民、游客很难第一时间找到。”参与调研的渝中区人大代表程燕说,特别是在景区,游客往往因为找不到公厕而感到不便,也影响了对城市形象的评价。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一方面协助主任会议全面深入听取渝中区政府关于全区公厕管理与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明确提出在景区、老街区等重点区域加大公厕建设力度,提升公厕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建议。另一方面积极与市人大代表沟通协作。针对公厕标识不显眼这一突出问题,与市人大代表龚菲一同前往解放碑区域进行现场勘查。随后,龚菲代表提交了《关于切实提升中心城区公厕管理有关问题的建议》(第0007号)。该建议得到了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委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办理,公厕标识不清的问题逐步得到改善。重庆“人气王”洪崖洞更是在景区的出入口、各楼层主通道等处,均做到了“厕所指引和店招门楣同等规格”,用灯箱、广告牌等方式在醒目位置向市民、游客进行明示。

依托大量的实地调研素材,渝中区人大城环委形成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关于渝中区(重点区域)公共厕所建设管理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合理规划公厕布局、加强设施维护、提升服务质量等意见建议。

渝中区城市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充分吸纳调研报告中的各项建议,把2024年确定为“集中提升年”,认真制定任务清单,逐一落实到精细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中。

“三连提”凸显城市温度

任务目标定了,接下来就是实干。

一提市民、游客的体验感。有着“火炉”之称的重庆,夏季温度高达40度以上。在解放碑调研时,有游客反映:“重庆太热了,室外的移动厕所没有降温设备,上厕所需要提前进行心理建设。”

针对市民、游客的呼声,渝中区城市管理局高度重视,新投入的一批移动厕所全部装上了空调。新更换的解放碑大世界酒店外的公厕就是其中之一。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厕所不仅安装了空调,还人性化地增设了无障碍通道、儿童友好洗手池以及文明宣传栏。

二提居民的幸福感。针对十八梯社区居民的烦恼,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南纪门街道工委在渝中区人大常委会的指导支持下,先后通过提交代表建议、召开专题议事会等方式,千方百计解决了因为产权和管理责任不明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今年1月,十八梯菜市场公厕终于“脱胎换骨”,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开放。干净的地面、净化的空气、崭新的设施,让居民、游客纷纷竖起大拇指。“以前,只有周边居民闻着臭味来找厕所。有游客问起来,我们都不好意思说这里有个厕所。”十八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邱天雷说道,“如今,公厕被大大方方地定位到了高德、百度、腾讯等地图上,欢迎游客来‘方便’。”

红岩革命纪念馆广场公共卫生间。
红岩革命纪念馆广场公共卫生间。

三提社会公众的认同感。比起改扩建,新建厕所的点位选址面临着邻避效应考验。红岩革命纪念馆广场公共卫生间就曾受到附近居民、学校的阻挠,理由是“印象中公共厕所臭烘烘的,影响不好!”

为改变大家的刻板印象,结合渝中区人大代表提出的“内外兼修”建议,渝中区城市管理局在临街面加装了格栏,装饰了绿色藤蔓,安装了智能监控系统,电子显示屏实时监测并对外公布氨气、硫化氢排放量。“没想到公厕还可以这个样!”之前强烈反对的居民李女士坦言,当自己真正走进公厕后顾虑完全打消了,还不得不感叹公厕不仅做到了无异味,而且高颜值。

长效机制构建治理样本

据悉,为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着力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2024年,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启动了“回头看”工作。同年7月,渝中区人大城环委组建专项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查看、听取渝中区城市管理局工作汇报等多种方式,对2023-2024年全区公厕新改建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和评估。

“在监督工作中,我们既关注公厕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关注公厕的软件服务提升。”渝中区人大城环委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通过调研发现,渝中公厕建设成效明显,但仍然存在新建公厕的修建进度缓慢、建成公厕维护管理不到位等情况,我们再次毫不避讳地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渝中区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推动下,渝中区政府将公厕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持续推进。自2023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802万余元,新改建公厕56座,对各行业对外开放的公厕监管实现全覆盖。仅2024年,就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广场新建1座公厕,同时对元通寺、蔡家石堡、袁家岗等9座公厕进行了改造,还更换了大世界、国泰等4座移动公厕。

大世界酒店附近的移动公厕。
大世界酒店附近的移动公厕。

渝中区城市管理局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市政环卫直管公厕管理实行“二专三化”制度,即专人管理、专人督查,管理规范化、保洁标准化、服务人性化,确保公厕干净卫生。每天保洁时间夏秋季为6:00至24:00,春冬季为6:30至23:00。

景区景点厕所管理方面,则建立了《全区景点公共卫生间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明确了景区景点、商业街区、公园、主次干道四类公共卫生间的规范管理标准和监管要求,并落责到部门到人头。同时,引入社会监督机制,通过市民热线、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调查处理投诉举报事项,改进管理措施。

“公厕管理不是‘面子工程’,注重的是‘里子’。今年,我们将创新监督方式,将公厕维护管理‘回头看’与区城市管理局负责人履职评议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公厕管理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智能化,真正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渝中的城市温度。”渝中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会持续深化“小切口”监督模式,建立“民意征集-专题调研-跟踪督办-回头看”闭环监督机制,推动更多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记者手记

三年来,渝中区人大常委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最初的精准调研到持续跟踪,再到深度监督,每一步都凝聚着渝中区人大常委会以及人大代表们的智慧和心血。他们用脚丈量城市,用心倾听民意,用情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推动了公厕建设与管理的全面提升。

“公厕”虽小,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治理能力。渝中区人大常委会的三年监督,不仅解决了游客“如厕难”、居民“如厕忧”问题,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卫生水平和文明形象,也推动了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渝中区城市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积极回应人大监督,主动作为,不断优化工作方案,加大投入力度,让小小的公厕成为展示城市文明的大窗口。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渝中城市发展进程中,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助推区政府持续聚焦民生热点,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文/记者 黄清娴 通讯员 李雪念

图/渝中区人大常委会

责任编辑: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