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贫血背后的大秘密:别让营养不良“背黑锅”
2025-04-14 06:22:08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贫血仍然是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估计有2.8亿5岁以下儿童患有贫血。而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远高于西方国家,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岁以下儿童贫血率为21.2%,以6~23月龄婴幼儿发生率最高。
贫血这一常见健康问题,在儿童中尤为多见。很多家长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要么发现不了孩子的贫血症状,仅从体检报告中得知;要么病急乱投医,孩子一旦有头晕、眼前发黑等表现时就赶紧翻出家里的红枣、阿胶,一顿猛补。
儿童贫血真的只是营养不良的“锅”吗?其实真相远比你想象的复杂,也更有意思!今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专家就带大家来扒一扒儿童贫血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什么是贫血?
贫血是一种症状,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低于同年龄正常值,在血常规报告中显示为红细胞计数(RBC)减低、血红蛋白(Hb)含量减低或血细胞比容(Hct)减低,临床上常选Hb水平界定贫血和严重程度。
听起来挺唬人的,其实说白了就是血液里的红细胞不够用。
它就像血液里的“小小快递员”,负责把氧气送到全身各个角落。随着数量的减少,身体就会缺氧,就跟手机没了电,开始“卡壳”一样。
儿童贫血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如何判断贫血严不严重?
儿童贫血的表现有哪些?
儿童贫血的症状与起病年龄、疾病本身、贫血严重程度及发生速度等因素有关,以皮肤和粘膜苍白为主要表现。
婴儿期:呼吸加速、吃奶无力;
儿童期:活动量减少、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甚至疲倦、乏力、心慌气短,部分出现食欲下降;
青春期女孩:疲乏、头晕、全身无力;
病程较长者:可出现头发干枯、抵抗力低、体格发育迟缓等。
若贫血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可引起循环衰竭甚至休克;若长期慢性贫血,容易因机体代偿功能导致症状不明显而被忽视。
贫血为啥不能全怪营养不良?
儿童贫血原因多种多样,如果家长能够早期发现和干预,找到病因,并积极配合诊治,可最大程度减少贫血对孩子的影响。
贫血的病因分为以下三大类:
1.产生不足
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取决于造血干细胞、造血调节和造血原料三大因素,任一因素发生异常就可引起贫血。
比如我们常见的缺铁性性贫血就是由造血物质缺乏所致。
2.破坏过多
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常见病种有G-6-PD缺陷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等。
3.丢失过多
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和慢性失血如外伤、消化性溃疡、痔疮等这些“隐形失血”。
当怀疑孩子贫血,需要做哪些检查?
针对孩子贫血,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临床表现,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1.血常规:通过Hb含量判断贫血严重程度,平均红细胞体积辅助检查贫血原因,网织红细胞协助判断红细胞生成情况。
2.根据孩子饮食情况,如怀疑营养性贫血,可进一步检测铁蛋白、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检查。
3.若怀疑溶血性贫血或造血异常,会增加溶血相关检查或骨髓穿刺等。
儿童贫血该如何治疗?
三个字:“别瞎补”
别再盲目吃红枣、阿胶、枸杞或仅通过“铁锅做饭”来进补了,明确病因,在此基础上去除病因、对症治疗才是儿童贫血的治疗关键。
1.喂养不当引起:应改善喂养方式、加强营养。如缺铁性贫血,需及时补充铁剂,一般补铁后7~10天可见网织红细胞数目上升,1~2周Hb开始上升,1~2个月红细胞数开始恢复。特别注意的是,Hb值正常后不能立即补铁,需继续补铁2个月左右,帮助患儿储存足够多的铁元素。如果是巨幼细胞性贫血,要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
2.骨髓增生低下引起: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进行规范的输血治疗、免疫联合治疗等,必要时行骨髓移植。
居家小妙招助力安全脱“贫”
1.病情观察
家长应耐心倾听孩子主诉,观察其神志及精神状态,注意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可将“按压指甲5秒,不能快速返红”作为早期贫血判断的预警信号。
另外,青春期女孩尤其注意月经周期及月经量问题,若出现持续时间大于7d、频繁更换卫生巾等,需及时就医。
2.饮食管理
全家参与,掌握科学喂养技能;供给的食物需结合孩子年龄、消化功能等,注意营养素齐全,量和比例恰当,不宜过于精细;多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蛋黄等,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草莓等;注意改善全身状况。
蛋白质是构成红细胞的基础物质,需确保每天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如鱼、蛋、奶等。
另外,应及时纠正孩子挑食、偏食、节食习惯,做到均衡饮食;烹饪时不宜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防止食物性叶酸破坏;胃肠道症状明显或吸收不良的孩子宜少量多餐、细嚼慢咽。
3.药物管理
最常见于营养性贫血患儿,铁剂治疗至少3个月,需注意:①两餐之间服药,减少胃肠刺激;②如治疗效果未达预期,需咨询医生是否诊断或服用方法有误、缺铁诱因未解除等;③尽量减少牙齿与铁剂接触,可选用吸管、片剂吞服等方式,防止牙齿变黑影响美观;④服铁期间大便颜色变黑是正常现象,停药数日即可恢复正常。
4.活动与休息
贫血时身体常较虚弱,要注意合理休息与活动。可根据病情及孩子自身耐受程度,选择合适活动方式:
轻度贫血者,无需太限制,但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中度贫血者,增加卧床休息时间,病情允许时,可适量活动,若在活动时出现明显心悸、气促,应立即停止;
重度贫血者,应予舒适体位,如半坐卧位,以缓解呼吸困难或缺氧症状。
5.心理护理
贫血不仅影响孩子日常活动,还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家长应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6.定期体检
3岁以内:3、6、9 和 12 月龄,1岁半、2岁、2岁半、3岁定期筛查血常规。
3岁以上(包括青春期)每年至少筛查1次血常规;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或多胎、母亲孕期贫血的新生儿及本身有贫血的孩子应酌情增加筛查次数。
7.预防感染
贫血并伴有白细胞减少的孩子,需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青春期女孩经期需格外注意。
总之,贫血背后的问题可大可小,请家长不要轻易自行对号入座。同时,贫血也不是简单的“营养不良”,找准病因是关键,发现孩子不明原因贫血,可到医院就诊。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供稿)
责任编辑:吴瑞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