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防宣传周〡寄生虫界的“恩爱夫妻”,你可能不知道的血吸虫病
2025-04-09 06:27:29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2025年4月7日-13日是第二个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宣传主题为“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守护人民健康”。
血吸虫是什么?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蠕虫,可寄生于脊椎动物血管内,又称裂体吸虫。在普遍都是雌雄同体的“蠕虫界”它们却是雌雄异株,雌虫雄虫之间的生存和繁殖方式很“甜”。雌虫雄虫结合在一起生存,雄虫将雌虫包围在自己的虫管(抱雌沟)中,一直到雌虫成年。
血吸虫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会引起具有传染性、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的寄生虫病,血吸虫病是一种呈全球流行的被忽视的热带寄生虫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血吸虫病的传播季节主要是在每年4-10月份。
血吸虫病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如不及时治疗或未治愈,发展到晚期,肝脏等器官会受损,导致门静脉高压,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人的外貌会变得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此也被称为“大肚子病”。
人体是怎么感染血吸虫的呢?
血吸虫病是一种经水传播的寄生虫病,人畜接触了含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称为“疫水”)而感染。
血吸虫的发育和繁殖包括成虫、虫卵、毛蚴、尾蚴和童虫五个阶段。成虫在人体内完成繁殖之后,它们的卵会通过尿液或者粪便排出体外,当这些排泄物流入水体时,它们就会开始孵化并释放出毛蚴,毛蚴会寻找它的第一任宿主——钉螺。
毛蚴在钉螺体内变成尾蚴被释放入水,开始寻找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作为其第二任宿主。
尾蚴进入人体后它们会脱落分叉的尾巴,成为真正的血吸虫(童虫)。通过静脉循环最先迁移到肺,然后到心脏,最后到肝脏中发育,成熟后通过门静脉系统离开肝脏进入肠道。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重庆市不是血吸虫病流行区,因此不用担心在本地被感染。但是如果外出或者旅游到血吸虫病流行区,就必须注意了。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提前了解外出地区水域相关情况,避开风险水域(如有钉螺分布的湖水、河塘等)。
2.如果不能避免要接触水源,务必穿上长衣长裤,穿戴水靴、防护装备等,减少皮肤直接接触水的面积。
3.加强自我防护,注意用水及食物安全,不喝生水,不食用鱼生和未煮熟的肉类。
4.若在接触水源的数周后出现起包、皮肤痒、发热、咳嗽等情况,应当及时检查,必要时给予预防性用药。
另外,为了维持重庆市血吸虫病非流行状态,请大家注意不要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带回钉螺,带回的动物、植物也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防止病畜或钉螺输入。
(供稿:重庆市疾控中心地寄所)
责任编辑: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