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璋 | 抗战时期中国(重庆)战略物资(猪鬃、桐油等)出口支持盟军二战情况记述②-华龙网

刘绍璋 | 抗战时期中国(重庆)战略物资(猪鬃、桐油等)出口支持盟军二战情况记述②

2025-03-29 07:12:43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本文登于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编《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专辑》第三部分 学术论文)

作者:刘绍璋

内容提要:

猪鬃、桐油作为中国战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用以抵偿苏联和英美等国援华贷款或易货的主要物资。抗战初期,猪鬃、桐油通过公路运到东南亚转运到美国市场;抗战后期,仅有猪鬃通过中印航线,源源不断输往美国,换回宝贵的外汇,支撑起中国抗战的财政命脉,也支持了反法西斯盟军的作战。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急需军火等战略物资,国民党政府先后同苏、美签订“易货贸易协定”,以桐油、猪鬃、茶叶、生丝等十三种农副产品出口换取军用物资。其后,1938年初同美国签订“中美桐油借款协定”,1939年二战临近时,美国政府把猪鬃定为A类战略物资,并训令其驻华使馆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将中国猪鬃全部运美,以解决军工急需。因而中国猪鬃、桐油成为战备、战略物资。此后国民党政府于1939年7月公布战时法令“全国猪鬃统购统销办法”,对两种产品均实施战时管制,1942年初,中英联军保卫缅甸失利,日军攻入云南怒江西岸,滇缅公路交通完全中断,桐油外运全面停顿,而猪鬃外运经美国政府指令由美军十四航空队空运印度转美,一直持续到1945年二战胜利后。

本文根据历史史料、父辈著作、遗稿等进行研究、整理、编辑,记述重庆猪鬃、桐油业发展及作为中国仅有的几种战略物资输入美、英、苏等盟国,有力地支持盟军二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的情况。

关键词:重庆 战略物资 支援二战

四、战时重庆桐油企业和出口(1938—1942初)情况。

(一)1938年,重庆油商组建桐油贸易社,供给政府第一批桐油(输美)支持抗战。

1937年底,上海沦陷,长江出口断绝,桐油外运受阻,四川各地油价由48元左右陡跌至10余元一担(等于49.98公斤),当时重庆主要桐油商20余家存桐油2000余吨,分散存放各地。1938年初,“中美桐油借款协定”签字后,政府贸易委员会陈光甫以政府名义要求重庆油商支持抗战,出售这批桐油。后经商定每担30元(每吨600元)、武汉交货,政府经过粤汉铁路运香港出口。重庆油商顾全大局,在1938年3月临时组成桐油贸易社,推吴晋航为理事长,刘守仁、夏钦惠任常务理事,经办这2000吨桐油包装、运输等事宜。因国际油价较高(约为400多美元一吨),国内外差价达10比1。桐油社以书面申请保留桐油销后的差额收益权,这批桐油由贸易委员会输美偿付部分桐油借款。桐油社在交付这批桐油后多次向贸易委员会要求补偿成本,后贸委会被迫请卢作孚出面调解,最终对每担桐油补贴8元法币了事。

(二)政府对桐油进行战时管制,重庆油商组建四川桐油公司,以适应战时体制。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粤汉铁路中断。1938年底,滇缅公路开通(此公路是中国政府在美、英支持下于1938年初开建的战略公路),由此滇缅公路成为战时中国最重要的一条陆上交通要道,也成为重庆桐油出口输美的唯一通道。

1939年7月政府颁布统购统销法令,垄断出口物资供应美英急需。9月二战爆发,复兴公司鉴于一年前重庆桐油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为此希望重庆油商组建桐油公司,专门从事收购、运输工作,并允诺投入资金和付给了3%的佣金。这一机会使油商有利可图。于是以和成银行吴晋航为首的油商集团,以祥源庆的刘守仁、同丰的姚守仁、义生的夏钦惠、华懋的喻元恢等为发起人,并约集原桐贸社的大部分油商,筹组四川桐油公司。此时,万县的油商以另组公司为要挟,希望参加。重庆的油商特与万县油商石竹轩等协商,同意约集四川各地油商共同组织四川桐油公司。旋因复兴急需收购桐油运出,同时重庆油商为争夺公司主导权,仅征得开县、达县等少数外县油商加入后,遂由渝、万两地油商于1940年3月,成立了四川桐油公司(以下简称川桐)。至于其他各县油商,均系在成立以后,经邀请陆续参加的。

四川桐油公司成立资本金为100万元(复兴40万元,重庆油商32万元),1941年,增资为200万元(复兴80万元,其他按比例增加),董事长吴晋航、重庆柏典章、万县石竹轩、复兴缪宗秀等为常董,重庆夏钦惠、严从云、姚守仁、刘守仁、李其猷等为董事(共13人),刘守仁任总经理,欧若愚为经理,下设木桐、涪陵、万县三个分公司及22个办事处。总公司全部职工214人,公司为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公司。

(三)四川桐油公司为复兴公司大量收购桐油,用于出口。

“川桐”任务主要是在各地收购桐油或桐子,然后向复兴公司交付,送政府实业部下属中国植物油厂提炼,最后由“复兴”外运销美。

“川桐”组成后与复兴约定:在各地代购桐油,每百市斤油耗为一市斤半;交货时按重庆油价收取佣金百分之三;代运和保险费用,由复兴照付。当时,美国桐油市场价,每磅高达美金二角以上,折合法币约为每吨8818.5元(按牌价美金一元折合法币二十元计算);而重庆桐油市场价格,每担不上二十元,产地油价更低,仅十七、八元。

当时川桐向复兴建议提高产地收购价格来鼓励小本油商出售桐油和广大农民出售桐子,以利大量搜购桐油。最终确定:重庆的油价,每担最高三十元为准(每吨600元法币,仅为国际市场价的7%);各地油价均以重庆为标准,按照距离远近分等定价,并对运输困难的地区,补贴一半的运费,一并计算在收购价内定出牌价公布。同时,又商请复兴函咨四川省政府对各产油地区委派桐油管理员,监督当地所产桐油,不得自行运出销售,以便川桐垄断收购,多赚佣金。复兴公司以每担不到三十元的低价收进,加上佣金、提炼费和运杂费等,运到美国即可获得高达十倍的利润。

运输方面,由政府中国运输公司公路运输。1940年,“川桐”共收进7000余吨桐油,其中万县约2000余吨,涪陵、彭水各约1000余吨。因当时仅有滇缅公路通往国外,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过运输出桐油5000吨,仍有2000余吨积存在各个收购地区。特别是后来战争更加激烈,军运更形忙乱,商运更加困难,于是复兴又组织人力挑、畜力驮来增加运量。由于运输困难,“复兴”又无仓库储存条件,因此在1941年新油上市时,复兴压价,迫使“川桐”少收购,计全年收进不过3000余吨。因战况愈紧,1941年仅运送2000吨。川桐成立以来近两年中的经营,虽然仅为代收购,所获利也不少,以1940-1941两年收油共计一万吨,利润收入28.34万元。抗战初,桐油、猪鬃、生丝、药材同列四大出口产品,“川桐”也位列著名出口企业之列。

(四)随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失败(1942年初),桐油输出完全中断,“川桐”内外交困,结束业务。

1941年,随战事深入,桐油运输递减,当时共有存油4000余吨,因此不得不大兴土木,修建仓库,用数万只木桶储存。但仓容仅2000余吨,仍不能全部容纳,只有沿河道存于岸边或船上。由于对桐油6积存时久、保管不善,遭受火灾损失,如1941年8月,几十只储油木船停在重庆南岸下浩河边,因油桶漏油,发生自燃,损失五、六千元。

1941年12月爆发太平洋战争, 1942年初日军侵犯缅甸,中国远征军10万人同英军并肩作战,保卫缅甸。战时,中缅公路不畅,桐油无法外运,“复兴”公司只好少收或不收桐油,“川桐”业务也急转直下。兼以货币不断贬值,资金闲置,企业内外交困。1942年5月,中英联军战败,日军攻入云南腾冲等地,并占领怒江南岸,中日滇战激烈,在此情况下,川桐代购业务已完全不能继续下去,于是双方同意解除委托关系,“川桐”予以解散,企业结束。此时中国援美战略物资——桐油也因交通阻断而终止。

责任编辑:徐云卿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