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巨著之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写过些什么?-华龙网

文学巨著之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写过些什么?

2025-03-28 07:00:04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名字,他为人类社会留下众多影响深远的传世巨著。作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之一,他一生坎坷,却被命运赋予了卓越的才华,带给读者持久的震撼和思索。那么,小说之外,他还写过些什么?

近日,《我是时代的孩童:陀思妥耶夫斯基随笔选》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书中精选了他一生写作的四十余篇评论、随笔、日记等。“陀翁是少数几个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来读的作家,小说之外的随笔类文字,显示了他开阔的视野,广泛的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更直接地窥视他高尚的灵魂、深邃的思想。”3月27日,该书编选者,翻译家、华东师大教授徐振亚告诉记者。

博尔赫斯曾说:“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如发现大海,发现爱情,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不断重读,不断发现,是每一位喜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读者一生的必修课。尤其在当代中国,几乎所有一流作家都曾受过俄罗斯文学的熏陶。余华就曾直言,他年轻时读《罪与罚》,感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述像是轰炸机一样,把20岁的他炸得晕头转向,那段时间他再读其他作家的作品,只觉味道清淡。如今,社交媒体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文学爱好者追捧的偶像,年轻人纷纷为他点赞,“每次阅读陀翁作品,都会有非常不一样的收获。少年读陀翁,大概惊喜之余会受到惊吓;有了人生阅历之后再读陀翁,便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灵契合。”

《我是时代的孩童》所收录的四十余篇文字,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代表性的非小说类作品。“这些作品几乎跨越了他的一生,从声名鹊起成为文坛新秀,到被判流放西伯利亚,再到去世前一年在莫斯科普希金纪念碑落成典礼上进行演说。他思想的各种转变在这些文章中显露无疑。”徐振亚介绍,这些文字有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对人民、国家充满爱与忧虑的思考,还有对一些作家、作品的评论,都折射着作者本人对现实的痛心和对祖国、对人民以及全人类未来命运的不安,同时,也体现着他对人类美好品质和前途的热烈追求。这些文字蕴藏着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的灵魂与思想,它们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俄国文学的精髓。

年逾八旬的徐振亚是华师大俄语系教授,他耕耘俄语翻译教学领域数十载,于2010年被中国翻译协会表彰为“资深翻译家”。他说,起初受邀编选陀思妥耶夫斯基随笔选,自己首先想到了适合并值得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大量政论、时评、散文、随笔和特写,“我和我的老师冯增义教授,自 20 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翻译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书信和文论,也编过他的集子,发表过研究他的学术论文,对他的‘非虚构’作品不算太陌生,从中选择适合一般读者的篇什并非难事。但真正着手编选,还是力不从心,踌躇不定,难以难决取舍。”

一番思索,徐振亚确定了几个原则:首先是兼顾完整性和代表性,陀思妥耶夫斯基既是伟大的作家,又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他视野开阔,关注广泛,深度介入俄罗斯的政治社会生活,选集要尽可能展示其丰富多样的全貌,但也不能巨细不分,面面俱到,只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二,以作品发表的时间先后为序,而不是以题材和体裁进行编排,这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作家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激荡;第三,因自己年龄原因不能亲自翻译,只好尽量选用已有译文,为保证文章内容的完整和译文风格的统一,基本全部采用了白春仁和张羽两位曾参编《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的专家的译文。

徐振亚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命运多舛,一生坎坷,随笔选主要着眼他生平中两个重要节点:从声名鹊起的文坛新秀成为流放西伯利亚的苦役犯,以及去世前一年在莫斯科普希金纪念碑落成典礼上的演说。这样既可以彰显人生至暗时刻时他的不卑不亢、高尚道德,也展现了他声誉达到巅峰时的高光时刻。

文学评论部分,作为小说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一生时期多次阐述自己的艺术观和创作理念,他对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涅克拉索夫、乌斯宾斯基、托尔斯泰以及雨果、大仲马、爱伦·坡和乔治·桑等国内外同行都有评论,甚至对画家作品也有品评。此外,他还写了数量众多的政论文章,从国家制度到社会思潮,从俄罗斯与西欧的关系,等等,那些在不同时期反复多次的论述,也构成了他对俄罗斯国情的基本判断和认识。徐振亚表示,毫不夸张地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事评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社会的全景图,除了帮助我们全面理解这位文豪的精神世界,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今日之俄罗斯提供了一份宝贵参考。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欣

责任编辑:王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