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见文化三千年|濯水古镇:“天理良心”立天地-华龙网

渝见文化三千年|濯水古镇:“天理良心”立天地

2025-03-28 07:00:0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核心提示

巴渝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城市气质。即日起,第1眼TV-华龙网策划推出《渝见文化三千年》主题宣传,系统梳理巴渝文化的“家底”,触摸博大精深的城市文脉,助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

因水而盛的濯水古镇

阿蓬江是黔江的母亲河。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在黔江的山水之间,有古镇谓之曰“濯水”,地处神秘北纬30°,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是武陵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山花烂漫。

天气晴好,濯水古镇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体验非遗的游客多了起来,织布、剪纸、制陶等,玩得不亦乐乎。

濯水古镇是“重庆市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非遗旅游小镇”,濯水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独具特色的渝东南文化之旅,在这里徐徐开启。

因水而生,因水而盛。

明清时期,濯水镇有许多店铺,各色人等来来往往,商贸发达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交流,也带来了濯水的繁盛。从清代后期起,这里就成为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往来的客商络绎不绝。

“天理良心”流传至今

时光远去已成诗。

在濯水古镇街面上,静静伫立着一块“天理良心”石碑,日升月落,春去秋来,默默守护着这座古镇的繁华烟火。该石碑立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用来警示古镇的商人,做生意和为人处世之道在于遵从“天理良心”。天理看重他律,良心强调自律,两者相辅相成,在濯水古镇的商贸活动中影响极其深远。

在濯水古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樊家的锭子,汪家的银子,龚家的杆子,余家的顶子。”这樊、汪、龚、余是清末民初时期古镇上名噪一时的四大家族,每个家族都有“天理良心”的诚信文化故事,随着古镇建筑流传至今。

光顺号是濯水古镇第一大古建筑,其间挂着的一副楹联余韵绕梁,“天理良心”跃然纸上:

成以勤,守以俭,看檐翘廊回,珍藏两字传家宝。

立于信,行于诚,任客来商往,通用一篇致富经。

古时的繁华商贾烟云早已散去,濯水古镇的《濯商规条》却流传至今:

生财宜知机有道,莫阐发旁门。

置业宜安守镇定,莫厌旧喜新。

用人宜赖才善任,莫善恶小兮。

决断宜敏捷细心,莫犹豫愚蒙。

采购宜售贮随时,莫乱入积囤。

货物宜整齐洁净,莫散漫杂陈。

管理宜倡率躬行,莫失束放任。

经营宜节俭勤谨,莫懈怠奢逸。

价格宜优劣明兮,莫欺诈含混。

赊欠宜识人有据,莫滥出蚀本。

钱账宜稽查日清,莫糊涂无根。

接纳宜谦和礼文,莫浮躁任性。

2017年,濯水镇打造了全市首个以诚信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天理良心”文化展览馆,以濯水古镇“诚信无价、一诺千金”的“天理良心”文化为主线,融入人文历史、商业文化、民俗非遗、地理风光等元素,全方位还原了濯水“天理良心”诚信文化。

诚信文化的现实意义

“天理良心”石碑积聚了土家文化、汉文化、诚信文化,构筑起濯商文化的核心价值,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重庆峡谷城景区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李佳告诉第1眼TV-华龙网记者,“天理良心”是土家族历史文化沿袭,诚信文化世代相传。濯水景区以“天理良心”诚信文化为核心,提炼了“上苍有天眼,人间有良心”文化内涵。其中,“上苍有天眼”来自濯水景区蒲花暗河“苍天有眼”的地质奇观;“人间有良心”来自古镇老街“天理良心”的古碑。

据了解,濯水镇的城镇人口上万人,有3000多人吃上“旅游饭”,不管是城镇务工,还是经商开客栈、开餐馆,都遵循着“天理良心”。

“天理良心”诚信文化根植于心,不仅助推黔江区文旅融合发展,还为当地的基层治理赋能。

2021年11月,濯水镇将“天理良心”诚信文化融入法治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打造了具有辨识度的“天理良心”调解室品牌,成为解决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的重要载体,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在当地群众和广大游客心中树立了良好口碑。

做事须循天理,为人且问良心。

如今,濯水人讲良心、讲诚信蔚然成风。“天理良心”催生了一个个“黔江好人”,他们不只是道德楷模,还是行为标杆,成为推动渝鄂湘黔边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精神动力。

文/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天春 蔡文沛 胡珂瑞

视频/胡珂瑞 黔江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耿

联动单位

黔江区委宣传部

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相关链接:

渝见文化三千年|黔江:站在恐龙脊背上蓄势待发

责任编辑:徐云卿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