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田祥平:汉堡包变猪扒包
2025-03-27 15:28:28 听新闻
众所周知汉堡是(Hamburg)德国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级港口城市,被称为“德国通往世界的门户”。汉堡的运河、河流与湖泊交织成网,因此拥有超过2,500座桥梁,又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我去那里时,建在易北河边港口旧仓库之上的“易北爱乐音乐厅”正在建设中,其顶尖的声学设计世界闻名,被誉为“漂浮的音乐厅”,2017年开幕后成为汉堡的新地标。
离我们更近的汉堡是广受小伙伴们欢迎的“汉堡包”(Hamburger),“汉堡”和“汉堡包”肯定是有联系的。19世纪初德国汉堡流行的碎牛肉料理是将牛肉剁碎、调味后整形成肉饼煎熟,这被称为“汉堡牛排”(Hamburg Steak)。19世纪中后期,大量德国移民(尤其是汉堡港的居民)将这种肉饼带到了美国。美国菜单中开始出现“Hamburg Steak”(汉堡牛排)一词,成为廉价餐馆和蓝领工人的主食。德国的“汉堡肉饼”原本是单独食用的菜肴,美国的突破在于将肉饼夹入面包中,使其成为便携快餐食品,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对快速饮食的需求。随着肉饼与面包的结合,名称逐渐从“Hamburg﹒Steak﹒Sandwich”(汉堡牛排三明治)简化为“Hamburger”(汉堡包),直接借用了德国汉堡的城市名,但内容已本土化为美国食品,并传播到世界各地,最终成为全球化的标志性食品。
在葡萄牙汉堡包变身为“Bifana”,葡萄牙本土的“Bifana”是一种经典街头小吃,用薄切猪肉片以蒜香白酒酱汁腌制后煎烤,夹入圆形白面包中,常搭配黄芥末或辣椒酱。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后,也将饮食文化带入澳门,“Bifana”逐渐在澳门流行开来。随着时间推移,又受限于澳门食材和华人口味的差异,“Bifana”的做法也发生了变化,最后成为我每次到澳门都会品尝一种类似汉堡包的美味——猪扒包,它的形式和汉堡包相似,但面包夹的是猪排。
猪扒包是汉堡包融合了葡萄牙饮食文化与岭南风味后变成地道的澳门小吃,其与澳门独特的殖民历史和中西交融背景密切相关。猪扒包体现了澳门文化的混血特质——葡萄牙的框架,岭南的风味,殖民与市井的交织。
旅游淡季去到澳门,没有了人山人海的喧嚣,有了从容在街上散步的机会,官也街也没有了旅客摩肩接踵。走着瞧着肚子就开始闹革命,正好走到一家小店门口。小店在街口路边,也要卖猪扒包,顺势走进店里,店的整体风格复古怀旧,店堂不大,店名叫“识食记”——就是很懂食物,坐下后毫不犹豫地点了猪扒包。猪扒包的面包像是菠萝包,又像脆皮面包,夹在里面的猪扒不是常见两面煎的而是用油炸,猪扒非常大块,从面包里伸出了双肩,边沿已被炸得微焦。一口下去,瘦肉的嚼劲和肥肉的油脂夹杂着焦香,肉汁胞满,使口感更加多变又丰富,当然还有面包独特的微甘香脆风味。猪扒包有汉堡的所有元素,除了面包和猪肉块外还有生菜、西红柿和酱料,惊艳到我的还有厚蛋煎,真的是份量厚重。
小店的服务有家庭餐厅的周到,服务小哥哥贴心地问猪扒包需要切成两块或四块,我嘴大切两块比较适合我;还有一次性手套,让人手拿猪扒包大口朵颐无一点压力。这猪扒包是真的大,一个下肚非常满足饱腹,顶一餐了,还好没有点店里的其它美味。
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窗口,在历史积淀与地理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这种独特性既彰显于食材选择、烹饪技艺和菜系传承,也渗透在饮食习俗中,生动诠释了澳门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共生特质。
去澳门旅行,一定会是美食之旅。
责任编辑:刘思利
重庆南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学化学特级教师,重庆市第四届党代会代表,重庆市第四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第十届国家督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曾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第五届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