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良”为钥 解码万州春耕里的丰收“密码”-华龙网

以“四良”为钥 解码万州春耕里的丰收“密码”

2025-03-27 06:00:00 来源: 看万州

春回大地,万象“耕”新。

进入三月,被春风唤醒的土地在旋犁翻飞中舒展了筋骨,平湖大地开启了抢农时、争天时的春耕生产热潮。

农田里,旋耕机、无人机、喷雾机大展拳脚;温室里,辣椒、黄瓜、西红柿轮番登场;果园里,清园除草、灌水追肥、疏花保温精细管理……

广袤田野间,农机闹春耕,农人忙农事,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为全年丰收开好头、起好步。

连日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科研院所,解锁万州藏在春耕里的丰收“密码”。

“良田”强基 稳固粮食“耕”基

春耕正当时,沃野绘新景。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位于武陵镇石桥村的高标准农田整治施工现场,挖掘机、旋耕机等大型机械轰鸣作业,各类设备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土地平整、挖沟开渠等工作,远远望去,一片片高标准农田雏形初现。

石桥村高标准农田整治自去年11月启动施工以来,目前各项施工已经接近尾声,现在,工人们正抢抓时机,按下春耕备耕“加速键”,对田间道路、水塘及堰渠开展整修,力争赶在插秧前完成全部施工,为新一年的水稻生产打好“耕”基。

“我们结合石桥村的地形条件,通过完善田间道路工程,灌排系统、田块整治,能实现水田能排能灌、宜机宜耕,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目标,从而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州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粮食生产,根本在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万州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一手抓“小田改大田”,降坡、去埂、归整,减小田面高差,集约利用耕地;一手抓设施配套,在不打破原有灌溉体系的基础上,完善水利、交通配套,发展节水灌溉,方便农机下田,实现田间水系及机耕路畅通无阻,让“粮田”真正变“良田”。

万州从2011年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10余年来,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55万亩。通过“改大、改水、改路、改土”等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降低了耕作、收割、农资运输等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产能,促进了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万州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万州还将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管护利用,探索高标准农田村级自建试点,发展水稻等订单种植2万亩、“豆玉”“烟菜”等复合生产3万亩,持续提高耕地产出和种粮效益。

“良种”护航 做强粮食“芯”片

精耕细作,良种是关键。

现在正值育秧关键期,在重庆三峡农科院甘宁基地,成片稻田风光如画。重庆三峡农科院水稻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分散在田间,正组织村民整理秧床、播撒稻种、施肥、覆盖薄膜、覆泥压边,每道工序井然有序。

“这是我们培育的万优66,这是旱优796……每个品种都有标签,这个标签就是水稻的‘身份证’,上面的数字就是它们的‘身份证号’,为了便于在后期对水稻种子进行甄别和选择确定。”重庆三峡农科院水稻研究室副主任黄成志告诉记者。

今年,重庆三峡农科院计划播种200多个水稻品种,目前育秧工作已经完成过半,这些选育的品种,主要用于后续选育高产、优质、多抗性品种提供材料保障。

为更好地为万州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基础,重庆三峡农科院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研发,组织实施重点研发高产优质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项目,针对农业生产需要,重点开展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的资源鉴定筛选、新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等科研工作。目前已成功培育出渝优系列水稻品种、三峡糯1号等多个优质水稻品种,这些水稻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优良,对保障万州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显著意义。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万州农业资源丰富,是粮食产销平衡区,近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保持稳定,每年自产供给50万吨左右。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方式不断变化,农产品产量也是节节升高,品质不断改善,而其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就是新品种的选育和良种的示范推广,农作物资源创新、新品种应用更是农业发展的根基。

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万州大力引进优质品种、推广良种良法、强化田间管理,推动农业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和数字化。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步伐,把专家的试验产量转化为农民的生产产量,不断提高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同时,万州区农技部门紧紧围绕全区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目标,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抓手,大力推进精品粮油产业发展。在白土、龙沙等镇乡开展40个优质稻品种引进、甘薯种植新模式等试验示范。在恒合、甘宁等镇乡推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6000亩。在分水、响水等镇乡开展75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同时,建设一批粮油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全区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

“良法”增效 春耕变“智”耕

粮食要高产,良法是关键。

眼下,重庆云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李河镇福寺村的蔬菜基地正值出苗关键期,每天,各类蔬菜订单不断,黄瓜苗、番茄苗、辣椒苗等正“排队”等待装车。

育苗基地内,占地2000平方米的联栋大棚暖意融融,一排排育苗营养钵整齐排列,嫩绿的菜苗散发着蓬勃生机。30余名工人手脚麻利,忙着起苗、装箱,将打包好的种苗搬运装车,现场一派忙碌。

大棚一角,悬挂的LED显示屏实时播放着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作物生长的重要参数,基地技术员正在操作全自动喷灌设备给蔬菜秧苗浇水,不到半小时便完成了需要人工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今年基地育苗700多万株,但我们的技术管理人员只有两个,我们苗子的管护全靠这块大屏,通过查看数据变化,采取相应举措。”重庆云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甫云告诉记者。

这几年,重庆云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先后引进自动喷灌系统、智能温控系统、湿度调控系统等,打造高效的育苗系统,精准调控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确保菜苗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提高育苗率。

“相比传统栽种模式,这些设施设备的投用,能科学控制育苗流程,培育的种苗根系发达,易成活,出的苗相产量也高,同时还解放了我们的双手,现在我们‘新农人’种地一身轻。”徐甫云笑着说道。

而位于甘宁镇的同鑫蔬菜大观园,更是实现了智慧农业向数字农业的转型。在这里,番茄像住在一层层阶梯式、盆架式布置栽培的管道“楼房”上,和传统种植不同,同鑫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设备控制、智能监控、环境监测、质量追溯、生产管理等多个板块对园区进行数字化管理,这里的番茄从育苗到结果,整个农业生产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实现数字化管护。

“这个大数据平台就相当于整个园区的大脑。”同鑫蔬菜大观园负责人卢长坤说,基地所有的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一系列都是从这个地方发出指令进行控制的,可以说是“一屏监管所有”。

这只是万州大力推进数字化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万州通过积极推广各项农业科技成果,使用多种农机具服务农业生产,赋予种苗满满的“科技范”。目前,万州已新建大棚、水肥一体化(液态肥)等现代农业设施8225亩、果园轨道采运系统8.5万米、设施渔业基地1500m²。建成数字柑橘万州分中心,覆盖80余个精品果园。新建蔬菜、金花葵、稻渔种养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2100亩,形成了多元化种植格局。

下一步,万州将继续探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在提升单产上持续发力,围绕关键技术开展集中攻关,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高产示范典型,通过技术指导、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用药等综合措施,带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交出万州答卷。

“良机”赋能 绘就增收“丰”景

“嗡嗡……”3月17日,位于龙驹镇的李子基地,一架六旋翼植保无人机正快速转动螺旋桨,“呼”的一声从地面腾空而起,按照设定线路飞到果园上空,喷洒下预先配制好的农药。

操作这架无人机的正是重庆飞防科技公司的总经理余洪军,果园边,还有两位和余洪军一样的年轻飞手在同步作业,小半天时间,百余亩李子就完成了春季补肥、防治病虫害作业。

“这台无人机能装30升农药,可供10到20亩农田使用,一亩农田完成作业仅需3分钟,一天作业200亩农田不是问题。”余洪军说。

余洪军告诉记者,他带领的无人机团队作业范围已覆盖重庆十余个区县,还“掌管”了浙江、上海等地农田管护工作,平均每年,他们在全国各地管护农田面积超过2万亩,是万州出了名的“田保姆”。

也正是因为有了“田保姆”,龙沙镇村民丁老伯在春耕的关键时节,一点也不操心自家土地。原来今年年初,他与重庆田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托管合同,将自家的10亩土地,全程托管给公司,彻底当上了“甩手掌柜”。

“自从跟合作社签了托管合同,不用自己种地,我们老两口就彻底闲下来。”丁老伯乐呵呵地说道。

重庆田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为种植大户和村民们提供社会化服务,拥有各类农业机械五十多台套,专业农机人员10多名,从去年年初开始,公司负责人冉世田便开始探索土地托管模式,通过发挥公司现代化机械设备优势,集中种植、科学管理、统一经营,为村民们提供耕地、播种、防病虫害、收割、销售一站式保姆服务。

“由专业团队代替农民进行耕种,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也让农户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冉世田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已有1000余户农户与公司签订托管协议,托管土地面积达4000亩。

作为种粮大区,近年来,万州不仅积极推进无人机水稻直播、智能化插秧机等新技术、新装备在农业领域的运用,还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不断引导社会化服务主体开辟新的服务领域,通过充分应用现代化机械、信息技术等,为农业生产注入强大动力。

如今在万州,这些耕种新设备、新模式,已成为助力农业生产、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农业生产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责任编辑:刘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