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雪域高原的生命接力——重医附属大足医院救治高原“心”劫
2025-03-21 11:28:16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近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胸心外科病房内,上演了一场跨越雪域高原与巴渝山城的生命接力——来自西藏昌都丁青县的患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37岁女士德吉,经过医护团队30多个日夜的全力救治,心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带着重获新生的喜悦和全体医护人员的爱心踏上返乡之路。这场凝聚多学科智慧、跨越千里的医疗救治攻坚战,驾起了一座汉藏同胞血脉相连的爱心桥梁。

生死博弈:当"心脏漏洞"遭遇"高压风暴"
德吉因家境贫寒小时候未能及时就医,直到成年后才被诊断为巨大室间隔缺损(VSD),这种先天性心脏畸形使她的左右心室间存在直径超过1cm的“漏洞”。随着时间推移,异常血流引发肺动脉压力飙升,就诊时肺动脉收缩压已达138mmHg(正常值<25mmHg),远超重度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再加上患者长期生活在高原缺氧地区。“这就像给心脏加了三重‘枷锁’。异常分流导致肺血管重构,肺动脉高压又会反向加重心脏负担,高原的严重缺氧加速了疾病进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胸心外科学科主任钟前进教授解释道。

医疗团队通过两次右心导管检查,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给予最新三联靶向药物降肺动脉高压及综合治疗后,德吉的肺动脉压力降至104mmHg,肺血管阻力指数降至8.39 Wood单位。“虽然改善明显,但手术窗口仍未打开。”钟主任指着三维心脏模型强调,“肺血管病变的可逆性评估,是决定手术时机的金标准。”

科技赋能:多模态评估打开生命之窗
医疗团队运用心脏核磁共振精准测算心室容积,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量化心肺功能,结合血管反应性试验,构建个体化治疗模型。“我们给德吉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先用药物软化肺血管,再通过营养支持改善体质,最后用微创手术关闭缺损。”胸心外科主治医师杨志展示了动态治疗图谱。数据显示,规范治疗3-6个月后,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成功率可从不足30%提升至65%以上。
仁心护航:跨越千里的医患情
从德吉决定来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就医起,医院领导高度重视,陈勇副院长亲自挂帅指导患者全程治疗,组织了3次全院专家会诊及多学科讨论,协调各科室为其开放绿色通道,联系并调派如一氧化氮治疗仪等专用设备及药物,为其制定了详细而科学的治疗方案。住院期间,护士长黎静发现德吉因语言障碍以及长期被低氧心累疾病的困扰,常常闷闷不乐、情绪低落,立即组织藏语翻译志愿者,定制高原特色食谱,进行细致的心理疏导。科室设立的“格桑花爱心基金”为其捐款6000元,更为其家庭提供生活帮助。“她们教我认仪器上的汉字,我教她们跳锅庄舞。”德吉说道,她的手机里存满了医患互动的温暖瞬间。

目前德吉已携带远程监测设备返回西藏,通过5G医疗平台与重庆大足团队保持实时联动。这个来自雪域高原的女士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正如病房墙上的藏汉双语寄语:“格桑花会开在雪山上,也会绽放在春天里。”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近5年已成功救治多名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建立"筛查-转运-治疗-随访"一体化体系。作为长期援藏的医疗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党委书记石山表示,通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援藏医疗队6年的辛勤付出,为西藏高原地区老百姓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次把重症患者能接到我院接受高标准治疗是我们的责任。期望美丽的德吉在不远的将来能迎来手术根治的希望,让灿烂的格桑花勇敢的绽放在雪域高原!
专家科普:
高原地区先心病发病率是平原的2-3倍。防治需闯“三关”:
1.筛查关 :西藏先心病发病率达8‰-12‰,建议高原地区新生儿常规进行心脏超声筛查;
2.干预关 :3-5岁为最佳手术期,合并肺动脉高压者需先进行靶向药物治疗;
3.康复关:术后需持续监测肺动脉压力,规范使用药物 ;
“海拔每升高1000米,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约5%。”钟前进主任呼吁,“高原先心病患儿应避免剧烈运动,每年进行心脏专项检查。”
(通讯员 石帅)
责任编辑:王凤


- AI海报 | 制造“加速度” 山城超有料
原创|2025-03-21 06:00:00
- “2025丰都庙会”新闻发布会
2025-03-20 13:00:42
- 特写丨院坝里的春天:一场带着泥土气息的民主对话
原创|2025-03-20 16:23:29
- AI海报|晶丝苕粉配火锅 重庆美味好搭档
原创|2025-03-20 17: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