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少年重度抑郁致休学 心理专家:青少年心理问题常源于未被倾听的孤独感
2025-03-20 21:41:58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相关统计,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无数家庭因此陷入困境。然而,在重庆梓笙园心理医院,一群“元老级”专家正用他们的专业与温暖,为这些陷入黑暗的孩子们点亮希望之灯。他们不仅用专业知识治疗疾病,更用耐心和爱心温暖每一个受伤的心灵。

一盏灯,照亮少年的至暗时刻
15岁的小林(化名)曾是重庆某中学的一名学生,却因重度抑郁不得不休学一年。他的父母带着他辗转多家医院,病历攒了厚厚一摞,却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
“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失去了希望。”小林的母亲回忆道,“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但小林的情况并没有好转。他变得越来越沉默,甚至开始自我伤害。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陷入黑暗。”
得知陈德祥教授在梓笙园心理医院坐诊的消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小林的父母带着他来到了这里。陈德祥教授是一位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领域有着50年临床经验的权威专家。他没有一上来就开药,而是花了一个小时听小林讲述自己的故事。
“陈教授就像一个温暖的灯塔,在黑暗中为小林指引方向。”小林的母亲说,“他没有用冰冷的医学术语,而是像一个朋友一样,耐心地倾听小林的每一个字。并从孩子凌乱的画作中发现了未被察觉的校园暴力创伤,这让小林终于愿意敞开心扉。”
经过三个月的家庭治疗,小林的状况有了显著改善。他不仅重拾了对学习的兴趣,还主动提出返校。如今,他已成为校心理社团的志愿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同龄人走出心理困境。
“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医院里抗拒和任何人说话。”学校的心理课堂上,小林站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他的班主任悄悄抹了抹眼角。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梓笙园心理医院,正通过一群老专家的坚守,成为越来越多孩子的可能。
近日,小林送给陈教授一副蜡笔画,画里,漆黑的夜空下亮着一盏橘色小灯——那是初诊那天诊室台灯的颜色,也是陈教授为他点亮的希望之光。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被倾听的孤独感。”陈德祥教授说,“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治病,更是点燃他们内心的光。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倾听,每一个心灵都值得被呵护。”
一号难求的老教授们,这次把时间留给了孩子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梓笙园心理医院邀请到重庆多位心理科领域“元老级”专家坐诊,用专业与温度守护青少年的心灵成长。他们中既有从业50年的心理科权威专家,也有三甲医院原科室主任,凭借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无数家庭带来希望。
清晨的医院走廊还泛着凉意,段成美教授已经早早出现在诊室。这位专攻青少年情绪障碍的老专家,把周一的诊室变成了“心灵解谜场”——他能从孩子躲避的眼神里读出校园霸凌的隐痛,在凌乱的涂鸦中发现未被言说的创伤。“青少年情绪问题就像缠在一起的毛线团,急不得。”这位曾参与编写司法精神病学教科书的老专家,如今把时间都留给了那些沉默的孩子。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事,早一步干预,或许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杨德兰教授呼吁。这个春天,让权威与温暖并存的老专家团队,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我们追赶的不是时间,是孩子们正在流失的青春。”这些专家用毕生所学,守护着每一颗年轻的心,为孩子们点亮希望之光。
为了让更多家庭能系统化接受治疗,即日起,梓笙园心理医院专家团队每周固定时间坐诊,以确保每一位前来求助的青少年都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心理支持与干预。医院精心安排了专家排班表,方便患者及家属提前预约,合理安排就诊时间。
附:专家坐诊时间

周一全天
段成美教授:50年临床经验,专攻青少年情绪障碍,以“抽丝剥茧”式问诊著称。

周三全天
杨德兰教授:被患者称为“杨妈妈”,擅长用医学+心理干预破解青春期困局。

周五全天
陈德祥教授:精神科“老侦探”,50年专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

周六全天
刘智教授:创“家庭—学校—医院”三方联动疗法,让治疗走出诊室。
(编辑/王凤)
责任编辑: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