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理工师说】柴林江:创立“微织构”课题组,主动当好“铺路石”、引路人-华龙网

【重理工师说】柴林江:创立“微织构”课题组,主动当好“铺路石”、引路人

2025-03-19 20:00:09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编者按:

“要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重庆理工大学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学校党委高规格召开科研创新工作会,明确提出了坚持向最高处攀登、向最深处钻孔的科研导向,不断提高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聚焦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持续彰显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把人才、科技、创新的势能转化为服务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为此特别推出“重理工师说”之科研人才系列报道,深度展现一代代重理工人赓续“工以建国、技以利工”的科技报国优良传统,服务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人物简介】

柴林江,重庆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大学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加拿大女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核学会辐照效应分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增材制造材料分会委员。主要从事反应堆结构材料和激光加工相关研究,主持、主研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在权威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被同行引用3600余次,H因子35,多次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先后获得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重庆市新材料研发创新英才、巴南区菁英计划人才等荣誉和奖励。

第1眼TV-华龙网讯(张园源)“亲眼见证同学们从迷茫懵懂到独当一面,这份喜悦与满足难以言表,就像是实现了人生理想。”今年,是柴林江教授在重庆理工大学工作的第12个年头。在他看来,“同学们的成长比我自己的成就更让我感到幸福”。

他的故事,既是一部在学术之路上不断探索、砥砺前行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提灯引路、甘为人梯的奉献史。

在他创立的“微织构”课题组中,同学们累计发表高水平SCI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多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10余名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院所读博深造,其中有4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到境外读博,1人赴清华大学读博。

求学路上的“拼命三郎”

2004年,柴林江考入重庆大学开启本科阶段的学习,凭借优异表现,2008年被保送本校获得硕博连读资格。求学期间,他争分夺秒,与知识赛跑。定期阅读文献是他生活中雷打不动的习惯,几大本厚厚的阅读笔记,每一页纸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文献的核心要点,帮助他将知识深深烙印在心底,为日后的科研实践筑牢根基。

读博期间,在包括Acta Materialia在内的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9篇,成为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一批获得者,斩获校级各大奖项,这一项项成绩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图书馆的角落见证了他沉浸于文献时的专注神情,宿舍的台灯下留存着他梳理思路、撰写论文的身影,实验室中更有他反复调试仪器、记录数据的模样。他如同不知疲倦的行者,在图书馆、宿舍与实验室之间来回奔波,充分利用每分每秒。“可以说,当时能拿的奖项和荣誉基本都拿到手了。”柴林江直言。“拼命三郎”的形象,就这样在校园里口口相传,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成为大家心中拼搏奋进的标杆。

2014年初,他顺利毕业,入职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并在院领导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创立了“微织构”课题组,希望利用所擅长的材料微区晶体取向分析技术,为一系列关键工程构件用新型金属结构材料的开发和性能优化提供研究指导,贡献智慧。这也反映了他对课题组同学们的期待:针对国家亟需领域的关键方面,从小切口入手,贡献自身力量,为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从稚气未脱的学生转变为严谨认真的老师,从独自探索的研究者到带领团队前行的领路人,在这期间,柴林江也面临了诸多挑战。如何有效指导学生,使其学有所成?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自驱力?他以身为范,坚持定期阅读文献,经常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求学经验,讲解制定实验计划、撰写学术论文的小技巧,帮助同学们少走弯路,提高成果产出效率。

图片1
柴林江听取学生汇报。卢波 摄

甘为人梯的“大家长”

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导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深远,柴林江对此深有体会,“我们与学生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2021级研究生刘原卓,是柴林江指导的研究生中第四位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奖学金资助的学生,目前在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他与“微织构”课题组的缘分始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创新培养机制。

学院的学生学习发展指导中心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开展“精英发展计划”提升项目,实行“本—硕”“教—科”联动机制,入选学员由硕士生导师带领,与硕士生共同组建“1+1+2”创新课题组,进入学院实验基地。当时,刘原卓报名后入选,其导师就是柴林江。

本科毕业后,刘原卓因为种种原因,并未选择继续深造。但工作了一段时间,他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于是决定自学考研。2021年,刘原卓考出390多分的高分。分数一出,他立马联系柴林江,希望回归“微织构”课题组。“被学生信任、坚定选择,让我很感动。”柴林江说。

定期一对一交流、分享科研经验、制定未来规划......期间,他鼓励刘原卓坚定理想,并为他提供学习和生活上面的帮助,细致入微地帮扶让刘原卓深受感动,也为他的求学之路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柴林江的悉心指导下,刘原卓不断进步,发表了多篇高水平SCI论文,最终成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奖学金资助,奔赴德国深造,开启学术生涯的崭新篇章。

“我们组的同学们不仅学习认真,还经常参加校内外活动,担任学生会主席、部长等职务。”谈及培养的学生,柴林江如数家珍,大到未来发展的关键抉择,小到日常生活的碎碎点滴,他都放在心上。

从欢迎新生入学到开展毕业生分享会,他将课题组成员紧紧“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互帮互助、携手共进的良好氛围。“柴老师时常关心我们,就像是大家长一样,能在我们‘微织构’课题组学习感觉非常幸福。”一名学生如是说。

强调严谨治学、创新成长机制、鼓励学术交流、组织多元活动等是“微织构”课题组的人才培养策略。柴林江还利用自身学术资源,积极帮助课题组10多名同学争取到学校国际处等多部门的联合支持,赴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世界名校开展交流学习,拓展国际视野。

柴林江与课题组同学们合影。受访者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缘分让大家相聚于重庆理工大学,我想将自己在学术生涯与人生经历中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学生们,在他们人生的关键节点上提供帮助,为其未来铺好路。”柴林江坦言。很多时候,老师被人们比喻成春蚕、红烛,而在他眼里,老师就像一把梯子,帮助学生们攀登人生的高峰,引导其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

责任编辑:徐力超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