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声科普丨走近重症康复 助力患者从死亡边缘到重启生活-华龙网

好医声科普丨走近重症康复 助力患者从死亡边缘到重启生活

2025-03-20 06:11:0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与危重症相关的生活质量问题变得更为突出,有绝大部分患者仍然艰难地面临着:意识障碍、各种感染、ICU获得性衰弱、脱机困难、肢体瘫痪、吞咽障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废用综合征、压疮、深静脉血栓等等诸多问题,影响了患者救治,延迟了转出ICU的时间。为了帮助患者尽早回归普通病房,加快康复进程,重症康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VCG41N1185470160
图源:视觉中国

那到底什么是重症康复、能给患者带来哪些便利、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期,让我们听一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康复科许多医师怎么说。

科普专家

1742435321000

许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康复科医师。

重症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极大程度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减少长期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促进功能改善。

重症康复是什么?

重症康复(Critical illness rehabilitation)是一个超早期介入的综合康复治疗体系,是在早期康复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症”康复特点,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尽早选用适宜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激发康复潜能,促进快速康复的目的。

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1.生命体征不稳定;2.病情变化快;3.常伴有多个脏器功能损害;4.存在或潜在生命危险;5.需要应用多种生命支持手段;

重症患者早期康复介入目的是什么?

1.利用一切有效措施预防卧床并发症(如:废用性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压疮、肺部/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2.减少对机械通气的依赖,促进肺内分泌物派出,预防肺不张,促进肺复张,从而改善通气与肺顺应性,改善预后;

3.早期促醒,恢复意识,改善受损功能(如:感觉、运动、语言、吞咽、认知、心理精神等);

4.体位管理:良肢位摆放,维持关节活动范围,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结合康复训练、支具使用,有效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足下垂、足内翻等;

早期重症康复试用症有哪些?

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干预必须是在病情趋于稳定的前提下,根据澳大利亚重症康复的安全标准专家共识,推荐重症患者早期康复的标准如下:

1.心血管系统:收缩压90mmHg~180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110mmHg、心率40-120次/分,没有伴随乳酸>4mmol/L的休克征象、无新发的严重心率失常和心肌缺血、无新发现的不稳定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无可疑主动脉狭窄;

2.呼吸系统:吸入氧浓度≤0.6、血氧饱和度≥90%、呼吸频率≤40次/分、呼气末正压≤10cmH2O、没有表现呼吸机对抗、没有不安全的气道隐患;

3.神经系统:PASS镇静程度评分-2至+2;颅内压<20cmH2O;

4.没有不稳定的四肢或脊柱骨折、无严重的肝肾基础病或新发的进行性加重的肝肾功能损害、体温≤38.5℃、无活动性出血。

这些情况不宜开展早期康复

重症患者早期康复流程有哪些?

1.患者入住ICU 24-48小时评估是否早期康复治疗;

2.系统评估患者状态:神志、生命体征、认知、言语、吞咽、心肺功能、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关节挛缩程度、肌肉萎缩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等;

3.制定康复阶段目标及康复计划,做好康复方案的制定;

4.实施康复计划;

5.不断评估、调整措施、计划实施、再评估。

重症康复的内容有哪些?

1.体位管理:

是通过改变体位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技术。两小时一翻身,可有效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等。

神经重症患者:良肢位摆放对于抑制异常运动模式,诱导肢体正确运动,改善血液循环,抗痉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关节僵硬、足下垂、足内翻等均有重要作用。

呼吸系统重症患者:端坐位有助于改善有效通气帮助脱机,俯卧位有利于体位引流、促进痰液排出。体位排痰训练和采用排痰振动设备对支气管树的引流更有有利。

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DVT的预防,康复治疗师通常采取体位训练。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可能早期离床进行坐、站、立训练。对于长期卧床患者,正压顺序循环疗法(间歇性充气压力治疗仪)可有效预防DVT形成。

2.促醒疗法:

(1)针灸治疗:可醒脑开窍,提高脑神经细胞兴奋性,刺激受抑制细胞苏醒,还能增加脑组织血流量,提高脑组织氧代谢能力。

(2)电磁刺激康复技术(TMS,tDCS):通过抑制大脑皮层区,调控钙离子通道,保护神经细胞,改善认知及运动功能。

3.肺康复技术:

利用气道廓清技术,机械辅助排痰、膈肌电刺激、呼吸肌训练等治疗可加速呼吸系统的恢复,助力患者及早脱离呼吸机。

呼吸肌训练:

吸气训练:逐渐增加吸气阻力,增加吸气肌耐力

呼气训练:挺腹练习、吹蜡烛法、吹瓶法、power breathe等。

4.运动训练

床旁中频脉冲电刺激改善肌肉收缩;

气压治疗、踝泵训练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肢体被动、主动活动、抗阻训练能提高肌肉力量、诱发关节活动;

坐起训练、站立训练、立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可改善患者核心肌群力量,提高平衡能力,为日后步行训练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马甜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
    评论
    0条评论
    2025-03-21 18:10:32
    来自:北京
    用户oV3K0i
    很实用,不错不错
    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