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陶艺传承人管永双、李云杉夫妇:创新制陶技艺为非遗小镇注入活力-华龙网

荣昌陶艺传承人管永双、李云杉夫妇:创新制陶技艺为非遗小镇注入活力

2025-03-19 10:23:28 来源: 重庆日报

2025-03-19-0056
3月6日,重庆西山雨陶艺工作室,管永双在阴干拉坯成型的器物。记者 何赛格 摄/视觉重庆

人物名片

“90”后管永双、李云杉夫妇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主动扎根荣昌区安富街道。在传承传统技艺同时,他们就地取材,用银杏、芭蕉等植物研发出“植物灰釉”系列陶制品,总结出五类柴烧效果成色的烧制技法,让千年荣昌陶焕发出新的光彩,并通过文旅融合带动周边村民吃上“旅游饭”。

3月6日,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山丘重披新绿,菜花挥洒金黄。霏霏细雨中,重庆西山雨陶艺工作室负责人管永双、李云杉夫妇,在灯光下小心翼翼地拉坯、修坯,为烧制新一窑的荣昌陶器作准备。

“我们自建的炉窑叫‘春燊窑’,既代表着它是在5年前的春天建成,也是希望这一窑炉火能像‘燊’字的本意那样越烧越旺,让千年陶艺在创新中焕发青春。”被评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与荣昌陶柴窑烧制技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管永双说。

作为“90后”,管永双、李云杉在传承传统荣昌陶艺基础上,研发出“植物灰釉”系列陶制品,总结出五类柴烧效果成色的烧制技法,让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荣昌陶又获得新的光彩,并带动周边村民通过文旅融合获得更多收益。

特殊红泥

吸引夫妇扎根川渝边界小镇

春雨淅沥,笼罩着春燊窑后的青砖四合院——西山雨陶坊。

在陶坊工作间,管永双在飞速旋转的拉坯机上制作小巧的茶壶陶坯,李云杉则在一旁镂刻茶壶杯盖的配件。桌上,是一大团揉好的陶泥。“就是它,让我们决定留在这里。”管永双指着陶泥笑道。

荣昌西部有一条连绵25公里、宽2.5至4.5公里的优质陶土矿带。早在汉代,当地先民便用陶土生产陶器。10年前,在四川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习的管永双和李云杉来荣昌实习。一触到荣昌陶土,两人便惊叹不已。“在我们接触过的陶土中,荣昌陶土是最好的,真是‘细腻如脂’;过火后的陶器确实‘红如枣、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管永双说。

沉迷于陶艺的两人,最终选择在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以当地陶土为原料,设计生产茶具、日常器和艺术品。“对我俩来说,这里适合工作,也适合生活。”李云杉说。一方面,这里的陶土细腻、含铁量高。这些特质让由其制成的陶器可以有更独特的外观,并更好地保持盛装的食物风味。另一方面,这里远离大城市的喧嚣,他们可以在清幽的鸟鸣声中,做陶土设计、研究。

以火行笔

就地取材创新制陶技艺

西山雨陶坊的展陈室,最醒目的展台上摆放着“植物灰釉”系列陶器。乍看,它们都是普通的陶器物件;细看,它们却是个性鲜明的艺术品:以银杏叶灰烬为釉的陶器,泛着的点点金光,恍如透过金色银杏叶的秋阳;芭蕉灰烧出的釉,温润如玉,有着不均匀的裂隙,仿佛残留着雨打芭蕉的淅沥;稻草灰釉泛着灰蓝光,浮着絮状结晶,像稻田里映着的细碎蓝天……

“以前荣昌陶上的釉色,都是用矿物颜料绘制的。我们烧制的釉色,则是就地取材,通过‘以火行笔’完成‘上釉’。”管永双介绍。

十年前两人来实习时,当地陶器多是用传统技艺制作的传统器型。而现在两人在沿用传统方法烧制陶器同时,也不断琢磨创新的方向。

“荣昌陶以釉色闻名,我们决定以此作为创新突破口。”李云杉说,柴烧窑由于温度不恒定,成批量烧制陶器的难度大。但这也是柴烧窑的魅力——没有一件作品是相同的,这也为他们艺术创新提供了可能。

在荣昌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下,他们建起当地内部空间最大的柴烧窑——“春燊窑”,将陶坊周边农田、果园能找到的植物枝丫都收集起来,尝试用灰烬“上釉”。

在不断地揉泥、拉坯、烧制试验中,管永双的双手指关节变得膨大、虎口脱皮。在烧制了上千件作品后,他发现银杏、桑树、芭蕉、板栗、松针等十多种植物灰烬,能为陶器涂上不同个性的色釉。在反复烧制过程中,管永双留心窑火温度给陶土烧制带来的不同效果,探索出荣昌陶“金银铜彩”“黑珍珠”等五类柴烧效果成色的烧制技法。

如今,两人的作品逐渐成熟。其中《苔痕上阶绿》入选2019年重庆“一带一路”国际陶瓷论坛非遗精品展;《无象》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冬橘》获中国四大名陶展金奖。

艺术家“扎堆”

观光研学成就非遗小镇

3月10日,来自广州大学的周丹丹,在体验了西山雨的陶艺后,又到离陶坊不远的“一宁夏布”体验夏布扎染。“艺术家往往喜欢扎堆。通安村的陶坊和夏布聚在一起,真是绝配。”周丹丹笑着说。

“一宁夏布”负责人陈克庵表示,在荣昌,夏布经常作为特色包装与荣昌陶组成“搭子”,销往海外。与此同时,体验夏布或陶艺的游客,往往对文化创意更感兴趣,也更愿意体验、购买相关文创产品。

“这两个年轻人‘蹲’在这里搞了十年的荣昌陶,很不容易。”66岁的果农张培坤望向陶坊的方向,“他们来了之后,买果子的游客明显多了不少!”张培坤的4亩果园是家里的重要收入来源,这几年他种植的柑橘,采摘价不仅比销售到场镇略高,也少花了劳力。

如今,管永双、李云杉的西山雨陶坊,已成为荣昌的网红地标之一,吸引观光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夏布、研学等团队入驻通安村;两人通过文化志愿活动,为2万余名学生提供陶艺知识讲解,宣传荣昌陶。

通安村还以荣昌陶、夏布和研学游为亮点,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蔬菜大棚500余亩、精品苗木800余亩、休闲垂钓水面200余亩,通过文旅融合让不少村民吃起“旅游饭”。目前,安富街道也趁热打造起4A级景区安陶小镇,布局陶艺体验与研学、非遗文创体验等业态,让游客在“动手做”中感受荣昌陶的文化底蕴。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罗芸

责任编辑:邓旻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