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夜兼程的守护者:中国人寿长护险背后的温情力量-华龙网

星夜兼程的守护者:中国人寿长护险背后的温情力量

2025-03-18 16:10:41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 长护险,是为失能群体撑起的一把伞——让“老有所护”从愿景变为现实,让“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找到破局之钥。

作为重庆市长护险首批经办机构,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以“政府主导、专业承办”为锚点,六年来累计为354万人次城镇职工承保,累计完成待遇支付1.29亿元,惠及失能群众11.72万人次。

数据的背后,是中国人寿的长护险团队星夜兼程的奔赴、动态追踪的精细管理、政企协作的精准发力——每一步都印证着:长护险不仅是经济援助,更是为失能家庭重燃的生命之光。

星夜奔赴

跨省评估中的民生温度

凌晨2点的山路被车灯撕开一道光。中国人寿寿险璧山区支公司长护险工作人员李云龙和评估团队从重庆璧山出发,驱车赶往四川绵阳。他们的目的地是绵阳市中医院——74岁的杨云鹏因脑出血卧床半年,意识模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要是没有长护险,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杨云鹏的儿子杨斌眼眶泛红。父亲退休后迁居绵阳,突发疾病后,高昂的护理费用几乎压垮了这个普通家庭。长护险的到来,成为转折的开始。

一夜未眠,清晨7点抵达病房。李云龙俯身轻唤:“杨爷爷,今天天气不错,我给您读段新闻?”看似闲谈的对话,实则是17项失能评估的精准采集:从肌力测试到认知反应,从语言能力到日常活动需求。最终,杨云鹏被评定为“重度失能”,现累计享受2.4万元长护险待遇。

“小李不仅给了政策,还给了我们希望。”杨斌声音哽咽。两个月后的视频回访中,老人竟能微微点头,浑浊的双眼泛起一丝光亮。

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2024年,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在渝中区、璧山区、开州区的专业服务队,为5618名本地参保人、53名在异地的参保人组织开展评估,其中重度失能4268人,中度失能968人。全年,对享受待遇的失能人员开展线上线下回访2.497万次,失能家庭反馈“服务暖心、政策透明”。

动态追踪

长护险评估中的温暖刻度

随着重庆长护险政策的春风,吹佛到了中度失能群众。

中国人寿寿险重庆璧山区支公司连夜梳理名单,逐一回访。电话那头,有哽咽的感谢,也有急切的询问:“我母亲这种情况能申请吗?”

政策落地需“最后一公里”的温度。李云龙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细节:“王奶奶怕冷,评估时调高空调”“李叔叔听力弱,得靠近他左耳说话”……他说:“失能评估不是盖章定论,而是打开一扇窗——让家庭看到希望,让照护温暖现实。”

在璧山区大旺社区,67岁的梦南因中风左侧瘫痪已两年。老伴和儿子轮流搀扶她挪动,每一步都像在泥沼中挣扎。“之前评了中度失能,但身体变化得快,得重新评估。”李云龙蹲下身,轻触老人蜷曲的手指,“您试着动一下?”

经综合评审,梦南的护理等级定为“中度失能”,开始享受到长护险待遇。“政策不是冷冰冰的条款,而是动态的生命关怀。”李云龙说。

灶台边的承诺

守护者的初心与坚守

“妈,中午可能回不来吃饭了。”这样的对话,是李云龙与家人的日常。母亲总把饭菜温在灶上,留言简短却暖心:“饭在锅里,记得吃。”但一次临时评估任务,让他深夜才吃上那顿早已凉透的午饭。

胃病缠身、作息紊乱,他却从未抱怨。“看到老人能坐起来喝一口水,家属眉头舒展了,一切都值得。”2022年入职至今,他见证了“璧山模式”的成长:网格化治理实现精细服务,“一站式”办理实现便捷服务,动态化管理实现效率服务。

长护险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在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像李云龙这样的守护者还有许多,他们带着使命与初心奔走在失能群众中,用专业与温情架起政策与民生的桥梁。

未来,中国人寿将继续扛起国企担当,让长护险的温暖穿透城乡每一个角落。因为国寿人的脚步所至,皆是“老有所护、弱有所扶”的时代注脚。

责任编辑: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