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书写教育与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华龙网

彭水:书写教育与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2025-03-17 16:41:47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通讯员 李亚军)苗绣、蜡染、剪纸……走进彭水职教中心民族工艺品教室,一项项充满民族特色工艺的作品展现在眼前。

近年来,彭水依托独有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将民族民间文化技艺传承作为特色项目引入校园,建构了“民族特色+”“四元融合”建设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教育与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深耕文化根脉

让教育成为文旅发展的“基因库”

制画、拓印、点蜡、上色……不一会儿,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蝴蝶跃然纸上。3月6日,在彭水职教中心蜡染教室内,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专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在彭水,这样的“非遗课堂”有很多。近年来,彭水县始终将“苗族文化传承”作为教育特色,构建起“非遗进课堂、苗歌润校园、技艺传匠心”的立体化育人体系。编写《苗韵彭水》《九黎史诗》等校本教材27种,开设苗绣、蜡染、剪纸等特色课程16门,苗绣、苗艺、苗歌、苗舞进入中小学课堂,让9万余名学生成为苗族文化的“传承火种”。

同时,创编《苗鼓声声》《蚩尤魂》等原创剧目,实现社团活动常态化、民族特色活动节日化、民族工艺品展示系列化、民族知识进校园主题化。依托职教中心开设旅游管理、非遗工艺专业,累计培养复合型文旅人才1200余人,其中26人获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彭水文旅产业的“生力军”。

“通过专业的学习,我参加技能大赛荣获剪纸二等奖,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全县‘安全在我心中’荣获二等奖。”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胡明灿说,通过比赛,不仅提升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加深了对民族工艺的热爱。

激活资源禀赋

让校园成为文旅创新的“孵化器”

彭水职教中心2015级服装研修班的王海燕,毕业后就进入了当地的一家旅游企业,专门从事蜡染、苗家刺绣、剪纸等非遗产品的讲解工作。

“在学校期间我选择的是苗家刺绣。”王海燕说,自己虽然从小没有接触过针线,通过学校3年的学习,她熟练地掌握了10多种针法,创作出了很多自己满意老师赏识的作品。

因为有过硬的技艺,毕业后的王海燕很快就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工作。王海燕说,现在工作稳定,家庭幸福,这都得益于在学校学习了苗家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让自己的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

学好技艺,不愁就业。彭水着力推动产教融合增效,彭水职教中心与景区共建“文旅实训基地”,孵化“苗家风情民宿”等创业项目43个,带动就业800余人,实现“教一个学生、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

此外,彭水以“教育+文旅”场景创新为抓手,推动“校园小课堂”与“文旅大舞台”深度融合。打造“九黎城探秘”“乌江生态科考”“摩围山红色教育”等研学路线,建成市级研学基地4个,年均接待研学学生10万余人次。开发“云游苗乡”虚拟课堂,上线“阿依河VR实景”“苗绣AI设计”等互动项目,吸引近5万青少年在线参与,不仅提升了彭水文旅IP曝光量,也有利于实现学生文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共孵共化。

探索体教融合

让体育成为文旅腾飞的“新引擎”

握扇、推掌、蹬腿、开步……在彭水县平安镇小学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们拿着功夫扇,轻盈舒展动作,或蹲、或跳,整齐划一的队形,配合着步伐,武舞共融,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仿佛正在上演一场精彩盛大的演出。

这是平安镇小学的品牌课程“扇舞人生”。“每天的扇子舞练习不仅营造了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更释放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助力学校成为更加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校园。”平安镇小学校长任小平说。除了“扇舞人生”,学校还开展了竹竿舞、滚铁环、跳皮筋等民间活动,让孩子们能享受到多彩的体育运动。

近年来,彭水将青少年体育纳入彭水全民体育运动体系,成为文旅发展新的增长极。形成阿依竹铃球和踩高跷、苗家踩花山、舞龙、土家竹竿舞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培育全国足球、篮球特色学校37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5所,县级体育训练基地校8所。培养大批具有体育特长和文化素养的学生,为彭水文旅产业发展储备后续力量,20余人次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100余人次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同时,通过赛事引流,打造学校赛事品牌,定期举办赛事160余次,参与学生达6万余人次。彭水县连续2次承办重庆市中小学大课间改革观摩研讨会,极大地提升了彭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彭水县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为山水铸魂、为文化续脉、为未来育人”的担当,积极探索教旅融合的新时代路径,为彭水文化旅游强县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责任编辑: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