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好医生】骆刚廷:59载初心坚守,跨越半个世纪的“家门口”健康守护者-华龙网

【重庆好医生】骆刚廷:59载初心坚守,跨越半个世纪的“家门口”健康守护者

2025-03-10 08:54:21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人物简介】骆刚廷,重庆市璧山区三合镇二郎村卫生室乡村医生。荣获“重庆好医生、重庆好护士”2024年度第四季度人物称号。

从1965年开始行医,他坚持免费为村民看病30余年,守护着二郎村1500多名村民的健康。他为偏瘫老人上门治疗,拒收村民馈赠,用仁心仁术赢得乡亲们的称赞。他潜心钻研中医,发明“骆氏竹合罐”,获得国家专利,却拒绝高价转让,只为让更多患者受益。他白天看病,晚上写书,出版15本书,发表多篇论文,将行医经验传承下去。即使身患重病,他仍坚守岗位,放不下村民的健康。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杏林精神,是当之无愧的“中医传承者”,用59载初心坚守,跨越半个世纪,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他就是重庆市璧山区三合镇二郎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骆刚廷。

免费看病,济世为怀

让全村村民小病不花钱、不出村

1965年,骆刚廷跟随三合镇卫生院的老中医学习,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从那时起,他便坚持为村民免费诊治,这一坚持,便是30多年。二郎村4个村民小组、653户人家、1572名常住村民,哪家有小孩,哪家有老人,健康状况如何,骆刚廷都了然于心。

“我家三代十几口人都要记骆医生的恩情,以前家里穷,生了病,都找他治疗,他从来没收一分钱,是十里八乡有口皆碑的好医生。”在卫生室看病的乡亲们提起骆医生,都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10年前,村里的一位老书记患上了偏瘫,卧床不起。因前期看病花了不少钱,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得知情况后,骆刚廷每天步行几公里山路,上门为老书记拔罐、推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书记的病情有了好转,如今已能下床活动,生活基本自理。老书记特地送来自家种的蔬菜和玉米,感激地说:“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万分感谢!”然而,骆刚廷却拒收了这份心意,他说:“看着患者们在自己的帮助下逐渐康复,比挣多少钱都让我开心和自豪。救一方百姓,比挣多少钱都重要!”

潜心钻研,大胆创新

几十年不断“倒腾”,拿下中医发明专利

“把别人看不好的疑难杂症治好,让我更有成就感,也督促我拼命学习。”骆刚廷说。1970年,他作为第一批“赤脚医生”正式开启从医生涯。他刻苦钻研中医“一根针、一把草”治百病的简易疗法,深入西昌、湖北、云南等地山林采集中草药,汲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他擅长治疗风湿痛、坐骨神经痛、血淤及各种腰痛,疗效显著,深受好评。不仅本村的村民,毗邻区县的群众也会慕名前来找他看病。

骆刚廷的创新之路从未停歇。他凭借《一种治疗腰疼的药物组合物及其药罐的制备方法》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他发明的“骆氏竹合罐”更是收录于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骆刚廷说:“我希望将这项专利传承下去,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拿得起药、治得好病。”他为患者理疗拔罐,方法简便,效果良好,深受百姓欢迎。曾有外地药商愿出高价求购该专利技术,但他断然拒绝,认为这违背了他行医的初衷:“我并不指着从医挣大钱,能够把身边群众的病看好,减少患者的病痛就够了。我在卫生室做村民健康守护人,无怨无悔!”

匠人初心,步履不停

做扎根基层的“中医传承者”

多年的从医经验,让骆刚廷成为名副其实的“杂家”。他白天为村民看病,晚上回家写书,花了近3年时间,出版了15本书。因为不懂电脑,他只能手写文字,再让儿子帮忙录入电脑。他的论文在国家级中医医学杂志上发表并荣获优秀奖。他还将多年收集的民间中医单方与临床经验相结合,编撰成《民间中医临床验方》一书,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2024年1月,他完成《骆氏竹合罐》一书,自掏腰包花费6万多元印制1.5万余册,免费赠送给患者和周围群众。

骆医生谦逊地表示:“我出书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出名,关键是把自己几十年行医的经验记载下来,也许有缘人看到了,就能从中获益。”2024年4月,骆医生被诊断出患有严重胰腺炎,医生叮嘱他不能再辛苦劳累,但他心里想的却是尽早回到自己熟悉并热爱的村医岗位。一出院,他便立刻回到卫生室,他说:“放得下自己的病,但放不下村民的健康。”

半个世纪,春去秋来;赤诚医者,拳拳为民。骆刚廷用59载的坚守,诠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仁心仁术践行了“承诺、创新、传承”的理念。他说:“基层医生是离村民最近的健康‘守护人’,也是乡亲们身边‘最亲近的人’。作为乡村医生的一份子,我有责任也有信心守好这‘第一道防线’,为他们服务到老,尽其所能当好乡亲们的健康守护人。”(编辑/王凤)

责任编辑:王凤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