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竞速!多学科联合攻坚48小时打赢“生命保卫战” ——市六院成功实施首例清醒ECMO救治-华龙网

生死竞速!多学科联合攻坚48小时打赢“生命保卫战” ——市六院成功实施首例清醒ECMO救治

2025-02-26 21:18:2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近日,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市六院)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77岁冯奶奶在家突发心脏骤停昏迷,经家属心肺复苏后送医,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心内科、ECMO团队通力协作,首次独立完成“清醒ECMO”支持下的综合救治,最终使冯奶奶转危为安。

老人家中突发心梗 市六院多科接力紧急施救

2月14日上午9点半,冯奶奶在家中做家务时突然感到喉咙不适,心口发闷,随后晕倒在地。她的老伴见状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外院救护团队到达现场后,初步判断冯奶奶为急性心肌梗死,随即向市六院胸痛中心发出求助信息。

胸痛中心医护团队迅速响应,做好接诊准备。10时左右,患者抵达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副主任王欣快速评估病情,确诊冯奶奶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心源性休克,紧急用药稳住了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立刻将其送入导管室。

心内科团队迅速为冯奶奶开通堵塞血管,放置心脏支架及临时起搏器。经过紧急手术,患者逐渐恢复意识,但血压仍不稳定,且出现无尿、循环不良等症状,心肺功能依然较差,情况十分危急。

ECMO团队深夜集结 挑战“清醒支持”难题

下午16时左右,医务科迅速组织全院大会诊,呼吸内科、心内科、急危重症医学部等多学科专家齐聚一堂,经过综合评估,一致认为患者病情危重,需立即启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生命支持。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杨梅迅速召集ECMO团队成员周兰、陈冕、王欣、刘丽容等医护赶赴医院。根据患者病情,团队果断决定尝试“清醒ECMO”治疗——即在患者清醒状态下通过精细化管理维持ECMO运转。

抢救现场2
抢救现场
抢救现场 陈冕(左) 王欣(右)
护理人员密切协助

面对全院首例ECMO救治案例,团队成员虽有着挑战难题的紧张,但更多的是挽救患者性命的急迫,在熟练的技术操作与默契配合下,ECMO团队迅速为患者穿刺、置管、连接、转机,患者的组织灌注得到了有效改善,生命指标也逐渐稳定下来。

据杨梅主任介绍,ECMO传统上多用于心肺功能较差的危重患者,而清醒状态下的ECMO治疗能减少呼吸机依赖、降低肺炎风险,并加速康复进程,但对医护团队的精准化管理能力有着较高要求。此次案例的成功也标志着市六院在ECMO技术应用上取得重要突破,为高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救治方案。

连续奋战三昼夜 顺利化解多重危机

ECMO上机后,患者循环虽已稳定,但治疗过程中接连出现心律失常、内环境紊乱等挑战依然不容小觑。团队24小时轮班值守,实时调整参数,预防感染及血栓风险。陈冕医师表示:“ECMO管路维护需分秒必争,稍有不慎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经过三天不眠不休的救治,患者心功能得以改善,最终顺利撤机并转入心内科。

转危为安的冯奶奶与医护人员合影
转危为安的冯奶奶与医护人员微笑合影

目前,老奶奶已能自主进食、交流,只需接受后续的恢复性治疗即可。心内科医师赵星表示,患者家属及时的心肺复苏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堵塞血管的及时疏通为患者赢得了生的希望,而ECMO则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强大辅助支持。此类病例的成功得益于胸痛中心高效转诊机制下的“院前急救-院内多学科协作-高级生命支持”的无缝衔接。

故事的背后 医护的奉献与责任

在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治中,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令人动容。14日晚,陈冕医师接到紧急电话需要返院时,正和三岁的儿子在家。时间紧迫,陈冕来不及多想,只能带上儿子匆匆赶往医院。一到单位,他便全身心投入到抢救工作中,再也无暇顾及孩子。乖巧的小朋友仿佛知道父亲肩负着救人的重任,安安静静地待在值班室,直到深夜。

又熬过一个漫长夜班的王欣显得有些疲惫,杨梅主任调侃她“蓬头垢面”,她只是笑着轻描淡写:“刚要抽空去漱个口。”轻松的语气背后,藏住了无尽抢救患者的惊险和不眠不休的夜晚。

主管医生张玲48小时全程守护在冯奶奶身旁,尽管她笑称自己是“跟着大佬打酱油”,但每分每秒为患者悬着一颗心的是她,像守护“国宝”关注患者细微变化的也是她。

针对冯奶奶的情况数次开展病情讨论
多次开展病情讨论

还有每一位默默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他们为冯奶奶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为这场“生命保卫战”注入了温暖与力量。正是这些平凡却伟大的身影,让冰冷的医疗设备有了温度,让紧张的ICU充满了希望。

技术突破 清醒ECMO为高龄患者开辟新路径

ECMO全称叫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是一种人工心肺功能替代技术,其肺膜及血泵能够起到人工肺及人工心脏的作用,帮助患者维持血液循环。用ECMO将静脉血从体内引流到体外,经膜式氧合器氧合后再回输到患者的动脉或者静脉,替代或部分替代心肺功能,可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以争取心肺病变得到治愈及功能恢复的机会,常被誉为危重症救治的‘终极神器’。

杨梅主任介绍,相较于传统ECMO技术,清醒状态下ECMO的技术要求及管理难度更大,对团队的能力要求更高,但其具有以下优势:

●自主呼吸有利于改善通气情况,防止肺不张。

●改善通气情况: 自主呼吸有利于改善肺部重力依赖区的通气情况,有助于改善通气-血流比。

●是防止肺不张: 保留自主呼吸及咳痰能力有助于肺部扩张,预防肺不张,避免镇静肌松导致的功能残气量减少。

●改善膈肌功能: 维持膈肌收缩运动,有利于改善膈肌顺应性,避免机械通气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

●提高心脏充盈: 有利于静脉回流,提高心脏充盈,对心脏功能的支持更为有力。

●避免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 避免气管插管导致的并发症,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肺损伤的风险。

●减少谵妄的发生: 减少镇静的使用,有利于维持患者的睡眠和活动。

●患者交流与反馈: 患者能与外界正常交流,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医护人员反映症状和需求。(通讯员/徐亚男)

责任编辑:薛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