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周鹊虹:时光剪影里的二塘半边街

2025-02-26 11:17:38 听新闻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许多新旧风华化作回忆,而时代的烙印,生活的场景,仍然会以各种形式,停留在一些不经意的地方。沙坪坝区井口街道二塘村,有一条名为半边街的路,也就几百米长。以前街道只有半边是商铺,因此而得名。现在大多住户和商家都已经迁走,只留下一些理发店、百货商店等痕迹。斑驳的房屋,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偶有在街角散步或悠闲聊天的人,他们既生活在当下,也生活在回忆之中,脸上写满了无数的故事。

在半边街的南端,有一栋颇有历史感的四层红砖房,是原重庆地质学校和重庆地质仪器厂的办公楼所在地,苏式建筑风格与周边零散的建筑形成鲜明对照。从高空看,房子呈“士”字形状,像一个老式飞机的造型,当时的人们称其为“飞机楼”。

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力主成立重庆地质学校。1953年,重庆地质学校建成,很快迁至井口半边街。1964年,重庆地质学校与昆明地质学校合并,迁到了昆明。1969年,为了支持国家三线建设,北京地质仪器厂和上海地质仪器厂迁至重庆,与原重庆地质学校留守人员共同组建了重庆地质仪器厂。

曾经的半边街非常热闹,除了地质仪器厂,还有重庆东风化工厂、重庆油泵油嘴厂、重庆磨床厂、重庆中药厂等工厂。当地的老人讲述,以前这里聚集了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他们拖家带口,在这背靠歌乐山、前临嘉陵江的村镇扎根下来。他们个子比较高大,又知书达理,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那时,半边街人声鼎沸,人才聚集,到处是热腾腾的生产建设的场景。随着工业布局调整和时代变迁,这些工厂逐渐合并、调整或者停产,这片曾经热闹非凡的土地慢慢地归于宁静。

岁月流转,那些建筑的轮廓和街道的布局,依然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红砖房静静地伫立在小街的一隅,环绕着一排高大繁茂的香樟树。他们如同沉默的守望者,注视着过往的行人和车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沿半边街的小径下行,有一排排高耸的铁路桥,高大椭圆形的桥墩,如一位巨人耸立在道路边,桥墩坚定而沧桑,历经岁月洗礼,身上有了淡黄色的岁月痕迹,不时有火车从上面呼啸而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桥风雨无阻,肩负着铁路运输动脉的使命。在铁路桥的旁边,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不时有人在劳作。蜿蜒的石板路,散落着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升起,与远处的山峦相接。这里的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火车,习惯了高大的桥梁,习惯了不时有人拍照和好奇的眼神。他们的生活节奏从容不迫,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到江边,透过桥墩之间的缝隙,让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辉,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顺着铁路桥往下行,便是嘉陵江边的滩涂,碧绿的江面,大片柔软的草地,成为人们周末野炊、露营和垂钓休闲的去处。远处,几只白鹭在水边觅食,有时停靠在航标的旗杆上,静静地注视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它们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江上画卷。

顺着半边街往前走,临近江边,有一幢高大雄伟、建于50年代的大楼,旁边又有一青一红两座小楼,主楼是原重庆第二机械学校第一教学楼旧址,为苏联援建时期的建筑,现在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楼主体有苏式建筑的风格,结构中轴对称,主楼与左右裙楼呈“w”字分布,屋顶又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歇山顶结构:融合了西方建筑的庄重与东方建筑的斗拱之美。这里先后是重庆第二机械学校、渝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的办学所在地,半边街也增添了无数青春的面孔,数万名师生在这里学习生活,留下了无数人青春的回忆。数十年来,这些学校先后搬离,这里也一度成为影视拍摄的热门场地。时光慢慢流淌,半边街再度沉静下来,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历史守望者,静静地矗立在嘉陵江边。

如今,这片土地又迎来了新的机遇,重庆第二机械学校的原址处,将建成重庆名校联中的井双校区。在保留原有保护建筑的基础上,新校区建设已拉开序幕,为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半边街不远的二塘中学,也在沙坪坝新的教育布局中,成为重庆一中教共体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道路交通新的规划,环境设施的优化,周边地产和新业态的进入,让这片曾经繁华的土地,再次孕育着新的希望与生机。

散步在二塘村,我们能静静地感受着历史与现代交织、工业与教育相融的气息!这个曾经的工业重镇和教育繁盛之地,正在以新的面貌,迎接每一个日出和日落,等待新的希望和涅槃!

责任编辑:刘思利

版权声明:

“华龙网”客户端“鸣家”专栏的所有作品,均为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未经“鸣家”栏目或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求其相关法律责任,联系邮箱:6024102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