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重点是什么?从两个关键词看中央一号文件新亮点
2025-02-24 06:35:34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向社会公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着力点在哪里?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乡村全面振兴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哪些工作最难做?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哪些原则必须坚持?
关键词1
“两个持续”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我觉得透露了两个信号,第一个是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个战略定位没有发生变化,而且还在进一步强化。第二个,今年的一号文件这段篇幅最长,大概占了三分之一,讲了九个方面。这就是为巩固和发展粮食安全政策体系,做出了一个系统的部署和安排。

近年来,我国每年的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7亿亩,在只有19亿亩多耕地前提下,扩大粮食播种面积难度很大。实现稳产增产,很大程度要靠提高单产。
2024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年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超过八成。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专家认为应从四方面着力。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一个是面积要扩大,由过去的千亩方、万亩方,现在向整乡、整县大面积来推进。
第二个要注重全环节,耕、种、收、防、管全过程都要进行科学安排。
第三个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这“四良”结合来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
第四个把新主体作为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重要主体来进行培育,同时不能忽视小农户,要通过新主体来带动小农户,实现整体上大面积单产提升。
大田产量如何“追赶”试验田
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 李少昆:在粮食作物中,玉米是我们国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最高的作物,2024年总产量达到了5898.3亿斤,占了粮食总产的41.7%。
要让玉米补上与实验田里亩产差距,重点要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要从市场的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强化政策举措。同时还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还要研发一些高产品种,开发适应性强的农机装备等。
第二个方面,重点是实施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今年提出了要更加突出大面积,由原来的百亩千亩向全乡全县全市大面积推动。还要采取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融合,并且要突出关键的环节。
守底线 谋发展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林万龙:今年工作的特殊性有两点,第一是巩固,第二是谋划。巩固就是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已取得的各项成果,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与此同时,今年还要加强谋划,就是要谋划过渡期结束之后,这个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分层分类的帮扶制度,来逐步使农村农民走向共同富裕。所以今年的挑战是很重的。
过渡期结束不意味着我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结束,这个底线任务贯穿于乡村全面振兴整个过程当中。
关键词2:改革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继续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改革贯穿其中,可以说改革意味更加突出。这有什么考虑呢?这也是第二个关键词:改革。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要求到2029年要全面完成,其中涉及“三农”工作的有许多项。要全面完成的话,2025年是一个关键,今年要力争实现重大的突破。一号文件是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来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确实是改革的意味更加浓厚,更加突出,就是要用改革这个法宝来破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然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改革发力点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经营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部署,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同时,在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方面,也做出制度安排。

当前,我国约2.5亿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在城镇落户,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预计还将有1亿多农民进城。这3亿到4亿人走向城镇化,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推进转移人口,要实现同地、同权、同服务,让他们能够彻底融入城市,但同时还要给他们有退路。所以在农村要保留他们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这是在进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这是给农民留出后路,也给我们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留出一个缓冲。
“三块地”改革是农村改革重点
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土地。当前,我国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这涉及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
承包地: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一场“大包干”,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从那时起,我国农村土地陆续开始第一轮承包。1993年,中央明确第一轮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三十年过去,最近几年,农村第二轮承包正陆续到期,到期后农民该怎么办?党的十九大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
今天的中央一号文件对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扩大整省试点范围,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
宅基地:在宅基地上农民合法取得的住房,可以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但是在宅基地的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守住红线和底线,就是城镇居民下乡到农村买农房、买宅基地,这个口子不能开。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这个口子也不能开。
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机制。也就是说,确保建设用地的存量入市,严格控制增量,让农民在入市过程中分享财产收益。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做好二轮承包期到期后延包工作,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这三块地的改革过程中,有哪些原则是必须坚持,如何保证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利益?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红宇: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是中央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非常重大的政策性问题。今年有1600多万户农户的承包区到期,所以做好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土地承包期限30年工作非常重要。土地延包工作基本原则是要坚持大稳定、小调整,保持绝大多数农户原来的承包地块稳定不动。
其根本目的还是要稳定和促进粮食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因为承包关系稳定的农户才能够放心大胆地投入,稳产保供才有基础。
第二是要有利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还是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承包地改革主要的原则还是要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关系,要把选择权留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由村社组织选择,由其他的单位来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刮风,不能搞一刀切。

宅基地制度改革有根本性原则,也就是我们特别强调要保障农户的基本住宅用地和乡村建设用地。在这个基础之上,闲置的住房可以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的方式盘活用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农村建设用地要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别要支持农村产业用地,包括农村公共设施、公益性用地、公共事业的发展。
中央反复强调土地制度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能把集体所有制改垮,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能削弱,不能把农民利益侵犯。一句话,就是土地制度改革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要做慢文章,不要急功近利。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王凯博 陈博 薛建启)
责任编辑:熊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