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忆校史红色峥嵘,颂职教时代华章
2025-02-21 11:21:59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编者按: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灵魂工程。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大学精神,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需要强化使命担当、走在时代前列。其中,校史文化作为高校精神的载体,不仅彰显着大学精神、引领着办学特色、折射着文化底蕴,更是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校史育人功能,传承大学精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关心下,由市教委宣教处指导,重庆市教育新闻研究会、华龙网集团教育频道联合推出《弘扬校史文化传承大学精神:重庆市高校校史文化巡礼系列报道》,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依托“重庆唯一一所因国防三线建设而建立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等特色校史资源,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创新“五为”工作理念,聚焦以史“铸魂、凝心、资教、育人”,厚植立德树人红色基因,赋能“红色信仰力”提升,通过实施“六融”工程,打造“一校一品”的职教优秀校史文化品牌,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旗飘扬 红色校史鉴初心
“此刻映入大家眼帘的是我们重电人的‘初心墙’,每一个光荣的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奋斗史。奋斗,既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精神密码,也是山城儿女最鲜明的群体品格。从我校‘振铎先锋’许党报国,砥砺职教,为全国兵器工业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到‘中流砥柱’赓续初心,再图新志,育树大国工匠,‘奋斗’二字也深深镌刻在我们重电人的血脉之中。”2025年1月8日,学校2023-2024 年新入职教师培训之“习校史·温初心”专题学习活动于校史陈列展览馆举行,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新教师们与重电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缘起双端,一脉于1965年因“三线建 设”报效兵工而立学,一脉于1977年因提振地方电子工业而兴教,2007年,饱含家国情怀的两股支流以“龙”翔“马”跃的奔腾之势汇聚虎溪河,2024年,学校成为重庆市第一所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在历史厅内,展柜陈列着记录“三线”岁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老校首的抗战回忆录、“拥军支前鞋”和“兵器工业学大庆”会议上与国家领导人的珍贵合影、一期纪念“红色女特工”张露萍的“11·27”报纸特刊,一份五机部“秘密”级建校文件,以及开国上将张爱萍为学校亲题的校牌……每一件红色档案和校史文物,都配有一则精心编写的文物故事。伴随着讲解员的动情解说,那些重电人献身国防、领命兴学以及在职教命运激荡下攻坚克难,一路风雨、一路扬帆的动人情景仿佛跃然眼前。




“学校遵循‘党建为核、文化为魂、家园为系、发展为要、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至校史文化育人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一方面深挖校史资源,结合时代背景,凝练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内涵,一方面以校史文化涵育为抓手,内塑重电精神,外树职教形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奋力开创校史文化工作新局面。”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溯源红色校史中的家国记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三线建设’的伟大创举和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的建立,“深挖校史这座宝贵的‘富矿’,推动重电校史与‘四史’、三线建设史、人民兵工史、电子产业发展史、职业教育发展史有机融合传播,有助于我们在体察真理伟力、行动指南的作用上领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实践要求,并在赓续红色血脉、续写红色历史的使命担当中,不断汲取永葆初心、奋勇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价值引领 寻根重电铸校魂
大学之强,在于精神之立。学校吃透校史强内涵,总结凝练了“许党报国”“矢志‘无’我”“敢为人先”及“海纳百川,相倚为强”“党建统领,自信自强”“永立潮头,向‘海’图强”等校史资源中蕴含的精神元素,深入诠释“龙马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是成立校史文化建设专班,开展文化溯源行动,发动师生校友共同参与校史挖掘,厘清校史脉络,了解校史人物,领悟校史精神,助力学校丰富重要史料、勘误重要记载、确立重要纪念日,并以主题展览、情景诵读、“重电新岁第一天”主题升旗及校庆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生动诠释校史文化精神。

二是将校史编撰作为落实学校党代会“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重电校本文化”重点任务的具体举措,聚全校之智编撰校史文化精品,并统筹推进院级史志编纂,助力重电道路、重电品格和重电精神研究。
三是重视立体呈现,以“树巍巍学府,育职教英才”为主题布展,擦亮校史馆这一校园文化重要标识,将其建设为社会各界了解重电校史校情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其次将重要校史元素有机融入校园环境和特色景观设计,于潜移默化中绵延文脉。
四是创新与传承并重,积极探索“互联网+校史”“校友+校史”融合价值,创办《朝花夕拾》校史专栏,钩沉史海,细数春秋;以青年大学生视角,结合档案文献解读、文物故事“揭秘”、人物口述等丰富形式,编制校史爱国文化系列“掌上读物”《青春话峥嵘》;携手优秀校友资源打造“秋实杯”国情校史知识竞赛,共建校史文化育人共同体;以“雕刻时光·创享校园”为主题设计开发校史文创周边,进一步激活校史文化新活力。

文化浸润 深化实践育新人
学校视校史为培养时代新人的生动教材,不断深化校史文化育人实践,并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红色校史入脑入心入行。
一是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校史在思政育人中的“史料宝库”作用。将红色校史元素、优秀校史人物元素融入“开学第一课”“入职第一课”和毕业生最后一堂思政课,通过课程优化设计、党团活动联办、学生社团联建等多种方式,构建以校史文化为主线的文化育人共同体,真正让师生知史爱校、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二是融入研学实践,充分发挥校史在立德树人中的“源头活水”作用。一方面,将校史文化育人实践与理论宣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相结合,抓住迎新季、毕业季、职教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进对党史、国史、校史的认识;一方面,联通学校和社会资源,拓宽校史育人场域,将校史文化育人实践搬到办学故地、三线旧址、革命遗址现场,促使其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其次,以校史故事征集、摄影、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组织系列文化作品创研,让校史文化易传播、不枯燥、接地气。

三是融入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校史在弘扬精神中的“坚强阵地”作用。学校组建大学生红色校史爱国文化品牌志愿宣讲团队——重电“新竹”校史爱国文化宣讲团和重电青年教师“校史育人”宣讲团。“新竹”寓意重电人前赴后继,文脉精神代代相承,新时代学子以“凤池”为绕,后浪磅礴,竹高节节。在校党委、部门支部和特设党支部共同引领下,团队充分发挥师生“党员示范岗”模范带头作用,累计培养优秀青年大学生宣讲员67名。在讲解历练中,“小竹叶”(学生宣讲员昵称)秉持服务宗旨,以“新竹绿”精描“校史红”,深入浅出地讲述学校历史与百年党史的交汇与交集,并将重电人逾半世纪跟随党中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创业、守业、兴业之路予以回顾,面向各界展现重电峥嵘校史中的家国梦想和爱国奋斗情怀,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团队以校史馆为阵地,至今已累计接待多国驻华大使、全国人大代表团、教育部、工信部、共青团中央及各省市政府来访、境内外大中小学研学交流、校友秩年返校等校史文化宣讲总计逾4万人次,成为重电对外交流窗口的“靓丽名片”。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