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个超大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获批 重庆“打头阵”-华龙网

22个超大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获批 重庆“打头阵”

2025-02-21 11:19:07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近日,《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得国家批复,至此,全国22个超大特大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批。其中,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为7个超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广州的定位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22个超大特大城市中,重庆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处于“打头阵”位置。

超大特大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啥样,重庆来“打样”

2024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下称:《规划》)。重庆成为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制度建立以来,全国首个获国务院批复的城市。

该《规划》是重庆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总纲,是重庆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提升城市品质、建设人民城市的行动纲领。

作为超大城市,重庆人口超过3000万,需要大容量的生产生活空间。《规划》基于资源禀赋条件和环境承载力,构建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三个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了承载3600万人口容量的生产生活空间。

图片
▲市域空间结构图。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其中,主城都市区是我市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规划到2035年,全市城镇化率约80%,中心城区城镇化率约95%。

超大城市,既要发展,又要避免“大城市病”。2024年3月,重庆市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规划》,明确提出作为超大城市,重庆要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一盘棋”要求;要聚焦大开放,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聚力大产业,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在于实现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

发布会明确,重庆将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坚持人口用地与资源环境相匹配,全市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10%左右。其中,中心城区用于建设的空间不超过总面积的40%,其余用地作为农田、绿地严格保护,构筑城乡一体的绿色空间。

对于重庆中心城区,《规划》优化形成“一核两江三谷四山”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避免“摊大饼”式扩张。其中,“一核”即“两江四岸”核心区,是重庆的城市地标和对外开放重要窗口。“两江”即长江、嘉陵江中心城区段,是城市发展主轴。“三谷”形成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功能完善的9个城市组团,对应构建“1主8副”城市中心体系,集聚城市核心功能。“四山”则是城市绿肺、市民花园。

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就是超大城市

顾名思义,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足够大,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1000万,为特大城市。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超大特大城市一共有22个,其中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个超大城市,以及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苏州15个特大城市。

据介绍,22个超大特大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和格局特色。

了解了超大特大城市的特点,就不难理解为何它们的国土空间规划是逐个批复——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就要求每个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必须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设计,因地制宜地组织编制符合当地特色的规划方案,实现精准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专家表示,这些城市都是未来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点区域,但是每个城市的差异也要在批复中明确出来。此外,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逐个城市批复有助于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和监督。同时,各地也可以通过定期体检和评估机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及时优化调整规划内容。

22个超特大城市有4个方面新机遇值得期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研究员卢伟表示,国土空间规划批复为超特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几方面机遇:

一是超特大城市核心功能将不断强化,全球竞争力将稳步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批复为各超特大城市确定了核心功能定位,未来10年,超大特大城市将立足国家所需、城市所长、发展实际,全面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任务,不断夯实自身核心功能,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

二是超特大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将更加凸显,以超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培育建设提速。未来10年,超特大城市城市空间布局将持续优化,与周边城市和地区协同合作机制不断健全,部分功能将向外围城市有序疏解转移,核心和外围城市将形成高效畅链的设施链,构建错位互补、有序分工的产业链供应链,都市圈和城市群整体和综合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三是超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全面划定,盲目扩张冲动得以控制。国土空间规划的批复更好地平衡了各超大特大城市发展与管控的关系,未来10年,超特大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不断优化,大城市病将得以减轻和避免。各城市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下将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绿色低碳设施布局,健全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服务质量,形成高标准、国际化、人本型的人居环境品质。

四是城市韧性短板加快补齐,安全防范能力将不断增强。未来10年,超特大城市的防灾应急能力稳步增强,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抵御外部冲击和内部突发事件的防风险水平进一步增强,助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

阅读延伸>>>

加快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

重庆今年重点实施“八大行动”

2月10日,2025年重庆市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新闻发布会提出,2025年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的“突破攻坚年”,按照“新春第一会”的安排部署,我市制定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2025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实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八大行动”。

图片

实施“八大行动”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加快“施工”

《方案》提出,将以“大综合一体化”治理为牵引,以三级治理中心为支撑,以中心城区为主阵地,重点实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八大行动”。

着眼营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我市将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

着眼解决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我市将实施交通缓堵促畅攻坚行动。具体包括:加快推动10条225公里在建轨道线路建设,建成轨道交通6号线重庆东站段、4号线西延伸段,年底前轨道运营里程将达到593公里。

着眼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我市将实施城市本质安全提级行动。聚焦影响城市安全的重点行业、重点场所和市政道路、桥梁隧道、地下管网等重点设施,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强化地下管网治理,年底前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区域燃气、供水、排水、油气长输“四类管线”数字孪生率力争达到100%。

着眼推进城市高效运转,我市将实施中心城区行政执法“大综合一体化”突破行动。在推进全市行政执法“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基础上,我市将做精做细中心城区行政执法改革,完成城市噪声污染、旅游景区、夜市摊区等6个执法监管“一件事”,深化“信用+执法”综合场景应用。

着眼创造高品质生活,我市将实施优质公共服务扩面行动。具体包括:加快在中心城区、渝西地区、渝东新城创建一批“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提速补齐养老服务站、菜市场、口袋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着眼焕发城市文化活力,我市将实施城市文明治理提质行动。中心城区一体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将加快推动,年底前争取中心城区提名率和创成率达到100%。

着眼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我市将实施基层治理现代化跃升行动。持续迭代党建统领“141”基层智治体系,探索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打造20个“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

着眼提升数智化治理水平,我市将实施智慧高效治理突破行动。推动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公共数据全面归集共享,国企、医院等公共数据尽快归集赋能,贯通工程渣土治理利用、桥隧智慧管理等应用累计达到260个。

聚焦中心城区

城建领域展开“六大攻坚行动”

今年,我市将聚焦中心城区这一主阵地,实施城市建设“六大攻坚行动”:

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将加快科学城隧道等21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并开展山城步道、人行过街设施以及轨道站点便捷性提升等惠民工程建设;

实施提升轨道交通分担率攻坚行动,滚动开通轨道站点出入口;

实施排水管网建设改造攻坚行动,完善“厂网一体”运行机制,消除雨污混接,畅通雨水排放通道;

实施城市片区更新攻坚行动,用“微改造”手法来推动小区、社区、街区连片更新,重点推动嘉宾里片区等15个城市更新项目建设;

实施城中村改造攻坚行动,推进九龙坡区上游五社等16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今年将完成3万户城中村改造任务;

实施两江四岸整体提升攻坚行动,重点打造曾家岩滨江片区等示范项目,陆续开放朝天门项目等公共空间区域,以实现串珠成链、成片拓面、整体大美的国际大都市滨江风景线。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记者 申晓佳

责任编辑:熊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