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手起家到智能科考!我国南极建站40年走过硬核突围之路-华龙网

从白手起家到智能科考!我国南极建站40年走过硬核突围之路

2025-02-21 07:41:07 来源: 央视财经

2025年2月20日是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落成40周年。自南极被发现以来,这片广袤而神秘的白色世界一直吸引着人类去探索。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80摄氏度。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闯“生命禁区”探索“极地之秘”。

图片

1984年12月30日,航行了52天之后,满载着591位中华儿女的向阳红10号仅凭经验和指南针抵达南极洲乔治王岛,这是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南极大陆上空。

图片

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气温中,队员们依靠人力和简单的机械设备,肩挑手扛,仅仅用27天就完成了地基挖掘、房屋建设、设备安装等各项工作。

图片

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设完成,创造了各国在南极建站的最快纪录。

图片

从长城站开始,一座又一座中国考察站在南极拔地而起。2024年2月7日,秦岭站正式建立投入使用。至此,我国已有5座南极科考站。

图片

秦岭站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首创了风能、太阳能、氢能、柴油发电多能互补体系,交付使用后将实现绿色科考。

图片

投入运行后,光伏和风电占整个秦岭站总能源容量的60%,即便是极夜条件下也能提供电力。

图片

2024年11月1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劈波向南、破浪出征,开启为期近7个月的科考征程。这次考察由三船保障,其中包括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

图片

“雪龙2”号是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主要任务是为“雪龙”号引航破冰。在第41次南极考察队行进的途中,“雪龙2”号遭遇多条冰脊。冰脊由浮冰挤压而成,结构复杂,质地坚硬,容易把船卡住,让船难以脱身。

图片

“雪龙2”号的船身不仅拥有排布更密的横骨,还装备了更高强度的低温特种钢,以及抵抗冰雪的特殊涂料等。面对冰脊,“雪龙2”号凭借一身真正的“钢筋铁骨”,采取冲撞式破冰,借助自重和动能冲上冰层,将冰层压碎。

图片

为了应对冰脊的复杂情况,“雪龙2”号特别装备了一个王牌“撒手锏”——艉向破冰:船尾下方有两台能够360度转动的吊舱推进器,就是它底部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像破冰机一样,把海面下的冰脊削碎,并形成抽吸作用,实现上下夹击。这也让“雪龙2”号成为全球第一艘采用船尾、船首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图片

“雪龙2”号不但为极地科考量身打造了众多现代化的设备,同时还拥有大量的智能化装备,是一艘非常“聪明”的科考船。

图片

除了“雪龙号”和“雪龙2”号,2024年6月24日,我国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极地”号正式命名交付。“极地”号一次补给可以保障全船60人在海上生活80天。

图片

通过几代科学家四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已基本创立了独立自主的南极考察研究科学体系,在南极冰盖形成、演化以及其不稳定性研究、南极极光研究等方面,都已经成为国际南极研究不可或缺的力量。

责任编辑: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