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 | 我的奶奶有点“怪”
2025-02-17 06:00:01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我要做的,
是给他们多一个选择”
1946年7月,叶素芬出生在长寿区洪湖镇芦池村。由于母亲重病,父亲早逝,叶素芬由周边热情善良的邻居帮扶长大。“那会儿有邻居给了我一把胡豆,我开心了特别久,觉得大家都对我太好了。所以我总说我是吃‘百家饭’,穿‘千家衣’长大的。”
那几年,邻居们用自己的善意在幼小的叶素芬心里埋下了一颗助人为乐的种子。
1959年,因家贫,叶素芬便辍学在家,但生性好强的她很快便拜师学起了裁缝,并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儿,3年后便出师独立当起了裁缝。
由于村里裁缝少,叶素芬的技艺又精湛,邻里几个村的村民便都来找叶素芬打衣服。来的人多了,叶素芬也发现了不对劲,“那会我就发现,很多年幼的小姑娘,好几年都没得新衣服,她们年龄小又长得快,衣服都不大合身,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所以当下我就决定,给10岁以下的小孩做衣服我都不收费。”

17年,寒来暑往,洪湖镇好几个村的孩子就穿着叶素芬免费做的衣服长大了。
其实,叶素芬给村里孩子们带来的,并不只是免费的新衣服。
由于芦池村村小地势偏远,师资力量匮乏。1967年,叶素芬被村长请去学校当代课老师,负责低年级两个班学生的教学,约130多名学生。为了村里的孩子,叶素芬没有过多犹豫,便立即答应了村长。“我文化水平不高,就求助了我的丈夫,他晚上给我讲课,白天我就把知识教给学生。”那会,她白天要忙着代课、做裁缝打衣服,晚上还要学习新知识,每天都忙得团团转,却甘之如饴。
成为老师后不久,叶素芬又心软了。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不富裕,一个班上基本上有一半都是贫困生,他们每天从家里赶来上学,连双鞋都没有。山路不平整,走远了,一双脚便全是伤。”叶素芬说,就是这样辛苦,也没人愿意放弃读书,对知识的渴求映在每个人的脸上。

但因贫困而辍学总是不可避免。消息最先传来的,是班上的周能庆。“他每天都来得特别早,坐在墙壁边上学习,我就去问为什么,他说每天放学回去都要干农活,干完就是晚上了,家里点不起煤油灯,看不见字,就只有早点来做作业。”叶素芬听完心里满是心疼,想着这怎么行呢,过了几天,便拎着两斤煤油,带着火柴和两斤盐到了周能庆家。
到了周能庆家里后,其父亲便告诉叶素芬,自己也不打算让周能庆再读了,家里7个孩子,没钱缴学费,而且在他看来,读书是没有用的。
“读书怎么可能没用!一个人只要受过教育,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不能让他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而且,山里的孩子不可能一直在大山。”叶素芬承诺,她来解决孩子的学费,但让周能庆继续上学。

周父妥协了。
随后,叶素芬积极争取政府帮助,每年给50余名低年级特困生免了一半学费,同时利用空余时间给别人“打衣服”赚钱,她负责交另一半学费。
连续7年,叶素芬每年都给50多名孩子缴纳一半的学费,在她的努力下,7年时间没有一名学生辍学回家。
“那127家乡办企业,
就是我的承诺”
1980年,深得村民人心的叶素芬被选为芦池村党支部书记。
那年的芦池村,乡亲们买化肥靠贷款,孩子们交学费靠卖粮,全村上下看不到一间砖瓦房。为了挑起这个更重的担子,叶素芬告别了代课教师和裁缝工作,专心改变村里贫困的面貌。恰在当时,多地鼓励开办茶厂,叶素芬思考可行性后,便带头创办了乡里有史以来第一个企业:茶厂。
一穷二白的乡村,拿什么开办茶厂?叶素芬的答案是靠吃苦和好学。
在村里的支持下,叶素芬带领300余名村民上山开荒,吃的是白饭下咸菜,喝的是山泉水,住的是草棚房,脸上、手上都脱了皮。茶厂开始运行后,叶素芬又四处拜师学艺,白天干活,晚上看书,专研种茶、采茶、制茶全套工艺,在她的带动下,三年后茶厂开始盈利,并在接下来十年的时间里翻倍盈利。

零的突破带来了质的飞跃,紧接着叶素芬又带领村民创办煤厂、织袜厂等127家乡办企业,168人第一次甩掉锄头镰刀,当起了工人。三年累计实现产值101.43万元,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盖了新房、新修了学校、修建供水站、电灯线路全部更新……
叶素芬要改变村里现状的承诺,实现了。
“我从1964年认识她,她就一直是这样,干什么都充满干劲,人能吃苦又乐观,好像什么事情到她手里都能做好。”徐春兰是芦池村的村民,在她看来,叶素芬不仅能做到别人难以做到的,也能看到一些别人难以发现的。

1991年,叶素芬无意间调解了一起家庭纠纷,起因是男方嫌弃女方没有收入。叶素芬意识到,农村妇女急需增加收入来源。于是,她自费邀请城里的音乐老师到村里开免费培训班,组织了82个村民(女性占大部分),成立了4支乐队,并且帮他们购置了音乐器材。在那个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乐队生意在周边区县异常火爆,当年就让每个队员的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
“那会我的第一想法是,能不能给女同志找条出路。然后我发现只有让她们干事业,妇女有了事业,就不用依附他人,家庭地位平等了,矛盾也少了。”叶素芬说,一份工作,有时候就是农村妇女改变命运的机会,她愿意给大家提供这个机会。

“那些接受过帮助的人又来帮助别人,
就像曾经的我一样”
2005年,退休后的叶素芬成立了洪湖镇爱心传递队,这个队伍主要负责宣传和捐钱捐物。由于叶素芬在群众间有极高的威望,芦池村全村30名女党员全部加入队伍,她们轮流照顾5个五保户,抚养6名孤儿长大成才,叶素芬一个人承担了这些人所有的生活费用。
如今,这个队伍已经发展到了800多个队员,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曾经受过叶素芬帮助的学生和村民。
2013 年,闲不住的叶素芬又组建起一支146人的“五老志愿者”团队,成员汇聚了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退役军人与老先进等各界爱心人士。队伍主要由一老带一小,对留守儿童、孤儿进行帮助和照拂。

此外,洪湖镇爱心传递队和“五老志愿者”团队与长寿区各中学、长寿区爱心帮扶协会等慈善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整合各类资源,每年开展上百次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我们的帮扶,为的是扶贫、扶志。对于困难学生,我们有三类资金帮扶,一类是助学金,有困难又愿意学的孩子就能申请,一类是奖学金,高考600分以上的困难学生可以获得,还有一类是慰问金,每次不少于200元人民币。”在叶素芬的不懈努力下,两个组织累计筹集资金 108.94万元,成功实现助残就业11人、转化失足青少年23人、助孤助困60人,并精心培育出40名大学生。

“那个差点被迫辍学的周能庆,后来当上了长寿一个中学的教导主任,还有被我帮助过的一个男孩叫黄广能,也从辍学失业青年变成了现在的乡村企业家,很多这样的孩子,有时候就差这么一个机会,就能改变命运,所以在我能干得动,帮得动的时候我就愿意继续干。”
叶素芬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去干最想干的事儿,去往最想去的地方。
第1眼TV-华龙网 唐雨/文 刘润/图、视频 谭苏菲/美编 郑琬琰/编导 翟浩宇/后期 李易航/配音 林楠/主持

责任编辑:常涵笑





- 华龙直播回顾 | 踏梅而至山河如画 全国媒体联动带你云赏梅
直播|2025-02-16 12:55:01
- 【重庆疾控权威解读丨开学知识百宝箱】②:“神兽”开学 这份流感防控攻略请收好→
2025-02-16 06:10:18
- 当代学生开学精神状态be like
原创|2025-02-16 07:00:01
- 好医声科普丨孩子胖嘟嘟,就是“可爱”那么简单吗?
2025-02-16 06:22:08
- 超1000项功能升级 岚图知音OTA 2.0价值近10万元
2025-02-15 21: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