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七兄弟花两百万重建祖屋“共墙而居”:活了半辈子,总算有家了-华龙网

安徽七兄弟花两百万重建祖屋“共墙而居”:活了半辈子,总算有家了

2025-02-12 23:37:24 来源: 极目新闻

七兄弟没有想到,他们因重建祖屋共墙而居“火”了。

2月9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群山环绕、安静偏僻的小山村安徽省岳西县田头乡田头村磨山组。新年刚过,其他几位堂兄弟都已经出门打工,今年55岁的王张怀和大哥、两位堂兄弟,以及4位已年过八旬的老人留在家中。

今年春节,王张怀和家人们完成了一件大事:在王张怀的提议下,5兄弟历时一年时间,花费约200万合伙重建了一座三层平房,堂兄弟们“共墙而居”。前不久,全家30余人齐聚在这座房子里,共度了第一个春节。这座房子长40多米,宽10米,高10米,白墙红瓦,一层五户,外表看起来甚至有些像学校宿舍。

对王张怀和堂兄弟们而言,花两百万重建祖屋“共墙而居”既是为了团圆,也是70后退休回到故乡养老的一种预备方案。他们说,回到农村才感觉回到家。房子建好了,“活了半辈子,总算有家了。”

图片
家门口贴着乔迁对联

自豪的“作品”

对于今年55岁的王张怀而言,这座房屋是他和堂兄弟们都为之自豪的作品。

重建之前的老房子是四合院式的,是王张怀的父亲和叔叔带领晚辈们一起建的。王张怀的父辈两兄弟、堂兄弟七人和三个姐妹住在一起,各户的房间相对。老房子是砖瓦房,冬天冷飕飕的;楼板是一层简陋的木板,楼梯也是木头做的,没有扶手……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房子已经是村里少见的二层建筑。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房子出现了很多磨损带来的问题,下雨漏雨,木板太薄有危险,家中后代出去打工,老人们和房子一起老去,房龄已超过三十年,老人磕碰、摔倒的情况不在少数。过年回家,房间也变得不够用,孩子们“无处安放”。

2017年,在老房子旁边,王张怀建成了一座独栋三层小洋房。有了经验,他萌生出一个主意:兄弟们可以一起把老房子整体推倒,重新按照现代的房屋模式建设。但当时,其他几个堂兄弟没有立即答应,“有的兄弟家里经济压力比较大,有的小孩还没上班,各有各的顾虑”,重建祖屋一事也就暂时搁置。

2023年春节,再次回到老家过年时,王张怀旧事重提。7年过去,堂兄弟们的后代都“出来”了:年纪最小的兄弟,儿女已经上班。年纪大的兄弟们,孙辈都上小学了。相对而言,经济条件宽裕多了,这次大家都同意了此事。设计方案也根据堂兄弟们的意见,把屋子的二楼统一改成幕墙式、暗阳台。王张怀的亲兄弟们一侧保持原来的风格,二楼依然是开放式阳台。因此在外观上,房子的左右两边略有不同。

每家花费40万

兄弟5人和包工头签约的《建房协议》显示,单价是每平方米760元,拆除老房子、承建新房地基和水泥浇筑、布置排水管和垃圾清理等总包价格约70万元,算下来每户不到20万。王张怀介绍,由于交通不便,挖掘机等大型机器很难开进村里,所有的建筑材料只能用小型车辆运来,雇用小型挖掘机产生了预算外支出,最终包括装修,每户花费约40万元。

侄女小林刚看到图纸时,觉得挺“像学校宿舍”。因为家中有亲兄弟3人、堂兄弟4人,为了让全家人回家都有地方住,王张怀设计每户都有足够的房间:左边是4个堂兄的房屋,右边是王张怀和两个亲兄弟的房屋。

因为需要住四代人,王家的装修风格更像是传统和现代、城市和乡村的融合。走进刚装修的屋子,正中的堂屋里设有祭坛和十张大方桌,家族会在此商议大事。每家又是独门独户,安装了防盗门;屋内的装修是典型的现代陈设,但因为地处农村,为了方便打扫卫生,没有做瓷砖地板;最有特色的是厨房,保留了农村的柴火灶,将柴火灶的烟囱通道改成弯曲的,隐藏在碗柜里,通往屋外。另一面是炒菜区域,锅上安装了抽油烟机,油烟的通道也通往屋外。为了省钱,大到家中的装修方案,小到电视柜、家中的柜子,都是王张怀量好尺寸、买好材料来亲手订做。

正谈话间,远在非洲支教的另一个侄女给王张怀打来电话拜年。王张怀点开视频,给侄女展示刚新建的房子,他指着二楼——那是给侄女留的房间,笑得皱纹都挤在了一起。

图片
王张怀给侄女打电话

树高万丈,落叶归根

岳西县位于安徽和湖北交界处,至今仍未通高铁。距离县城最近的高铁站在潜山,进出岳西县需在潜山高铁站乘坐一个半小时的客运大巴,抵达县城唯一一个客运站,从岳西县抵达田头乡则需开车将近2个小时。当地地势十分险峻,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平地。田头乡是当地最偏远的乡镇之一,田头村约有2000多人,平均海拔500多米。

田头乡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蒋向华介绍,改革开放后,当地村民多到江浙沪地区打工,留下老人独守空房。五六年前开始,村里眼看着盖起了很多新楼房——很多七零后挣了钱,回老家花五六十万建新房的。

“树高万丈,叶落归根。”田头乡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蒋向华告诉记者,当地普遍有这样的共识:“在外面混得再好,最后也是要回老家的。”

王张怀家就在竹林掩映的一道斜坡之上,天气晴好时,从家门口看去,能隐约看到远处的天柱山。王张怀热情地介绍来人:“那是安徽有名的景点。”并一再邀约来访者:“我可以当导游,开车带你们去玩。”

图片
新房

王张怀一家世世代代守着祖屋,没有离开。王家属于太原王氏,王张怀拿出一本厚厚的族谱,据族谱记载,王家祖上曾在乾隆年间有些功名,族谱这样写道:“母年廿五,坚志守节,抚幼子,奉孀姑,汇旌表,入节孝总坊。又于磨山水口另建一坊,有‘节孝延禧’匾额。”至今,这块牌坊还立在家附近,“圣旨”二字仍清晰可见,其余字迹因风霜剥蚀已经模糊。

在村里人眼里,王家和堂兄一大家族“搞得好”,意思是这些年在外面一定是挣了不少钱,才选择回家花两百多万装修了房屋。王张怀则摆摆手,称家里几兄弟也是普通人家。虽然祖上曾经是大户人家,清末因为战乱家道中落,王张怀的爷爷和父亲都是一穷二白的农民,爷爷只生育了父亲和二叔两个儿子。

王张怀生于1970年,家中五姊妹,他排行老三,因家庭贫困,兄弟姐妹都只念过小学就辍学打工。他从15岁开始跟随堂哥自学木工手艺,经过几十年苦干,终于在合肥立足脚跟,现在承包一些入户装修的工程,朋友圈是各种类型的楼梯与电视柜。王张怀的亲兄弟三人都在合肥发展,堂兄弟们则在安徽芜湖发展,家中有三兄弟都是做装修行当的,“都是普通人家,没有大富大贵”。

在王张怀的大哥眼中,弟弟挺热心公共事务。蒋向华也向记者展示,王张怀每年捐一千多元给村里敬老院。王张怀则不好意思地说:“那些都是小事情。”王张怀对祖辈留下的牌坊十分重视,他曾经专门写了一个申请提交给县里文物部门,希望出资保护这块“家族的荣耀”。

总有人问他们,花两百万建一座“共墙而居”的房屋,值得吗?堂二哥王业龙出资40万,他说:“40万在农村其实不算便宜,但在城里,40万买不到什么。”他也在城里贷款买了房子,手头其实不算宽裕,至于剩下的房贷嘛,“那就是孩子们的事情了”。

“城市里没有归属感,总感觉农村才是家。房子建好了,就感觉活了半辈子,自己总算有家了。”对于王张怀和他的堂兄弟来说,重建祖屋无疑也是一个养老方案。王张怀计划着再干几年就退休,到时候一家人住在一起,聊聊家常,也其乐融融。

暮色四合,厨房里升起了柴火味,那是八十岁的母亲在崭新的厨房里做煎豆腐,这是王张怀记忆里的味道,也是每个在外拼搏的游子最眷恋的味道。

责任编辑:郑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