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连世界,山水皆舞台。2月12日晚,重庆再次耀眼登台总台2025年元宵晚会,在四个分会场中压轴出场,极具巴渝特色的非遗表演和非遗美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视觉和味觉的盛宴。
元宵晚会中,到底有哪些重庆元素?第1眼TV记者第一时间为您揭秘。
晚上八点,元宵晚会在“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总基调中,通过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戏曲、魔术等各类型的节目,呈上一席兼具传统意蕴与现代活力的团圆家宴,与全球观众共度上元之夜。
在四个分会场中,重庆分会场压轴登场,带来《上元欢渝夜》精彩表演,让观众们大饱眼福。
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精彩呈现重庆地道方言和川江号子
节目的第一个场景在位于南岸区的长嘉汇弹子石广场,这里也是2025总台春晚重庆分会场的主舞台。舞台之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文,以极具辨识度的“重庆言子”拉开欢庆元宵佳节的序幕,颇具川渝文化特色的说唱为观众营造浓郁的元宵节氛围。
吴文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的喜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重庆言子艺术”的创始人。他将重庆方言与幽默表演相结合,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方言段子,深受重庆及西南地区的观众喜爱。吴文的表演风格独特,语言幽默风趣,极大地推动了重庆方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演出中,另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曹光裕喊出雄浑壮阔的川江号子,与歌声交相呼应,喜气洋洋的情绪层层递进。
1987年,作为一名长江上号子喊得好的船工,曹光裕被轮船公司指定拜师川江号子王陈邦贵学艺,经多年磨练,集川江号子各派风格之所长。曹光裕能熟练演唱川江号子的26种曲牌和与之对应的号子歌,声音浑厚高亢,旋律跌宕起伏,风格浓烈。在传承方面也做出了贡献,他创办川江号子学会、川江号子传习所等,累计培训音乐老师及学生数百人次,在川江号子的传播、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破常规 即兴创作 铜梁龙再度惊艳亮相
随后,在歌手们激情的演唱中,镜头切换至位于渝中区的重庆时代天街,画面中,一场新春庙会正在火热进行。
大红的灯笼、璀璨的花灯、热气腾腾的火锅、汤圆以及各种非遗展示,让人置身于一场味蕾与视觉的双重盛宴。画面中,参加过蛇年春晚表演的铜梁龙舞队员,再次带着两条荷花龙、一条大蠕龙与鲤鱼灯、川剧变脸等非遗特色进行联欢,他们时而快速游走,时而与表演艺人和游客互动,让庙会显得热闹而喜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元宵晚会表演,铜梁龙舞是在现场根据导演组的要求,进行即兴创作的。这非常考验龙舞队员的基本功,也更具挑战性。
“要求我们在街上体现出龙的流畅性;第二就是荷花龙有一个对称,就是两个舞龙,舞起来是对称的动作;另外就是三条龙的组合,大蠕龙还会和川剧变脸进行结合,两个舞蹈融合在一起,把中国的非遗文化更加深刻展示。”铜梁龙舞非遗传承人、重庆玄天湖文旅公司副总经理刘长江告诉第1眼TV记者。
“我觉得,其实对我们铜梁龙艺术团是很好的一次锻炼机会。原来我们的舞龙,都是排练好了再进行展示。这次是我们现场来做动作,让导演选,想要什么好看的动作,然后要根据导演的意思,电视的体现手法,来现场进行编,我们演员再进行演,就是跟导演很快速地配合。”铜梁龙舞非遗传承人、铜梁龙艺术团副团长蔡明灿如是说。
两度登台 鲤鱼灯又游到了总台元宵晚会
看过2025年总台春晚重庆分会场表演的观众朋友们,想必对鲤鱼灯都有很深刻的印象。在此次元宵晚会中,他们再度呈现了精彩的演出。
第1眼TV记者了解到,大足区万古鲤鱼灯舞,有史可考在清康熙年间,在大足万古、雍溪一带的湖广移民来四川后,受宝顶山石刻的启发,由最初朝拜宝顶香会提着的纱灯演变为表演艺术,初由“鱼鳅吃汤圆”发展成“鲤鱼抢宝”的套路灯舞,最后又发展成“鲤鱼跃龙门”,开始在清代的民间盛行。
1999年,万古镇被重庆市命名为“鲤鱼灯舞之乡”。2009年,“鲤鱼灯舞”被重庆市命名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大足区已有万古鲤鱼灯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4 名,鲤鱼灯舞队员近 100 名,还建成 “鲤鱼灯舞” 传习所,以及鲤鱼灯舞文化体育公园,为市民提供了学习和体验的场所。
“能参与春晚和元宵晚会的演出,真的是最难忘的经历。 排练的时候,大家没日没夜地练,就想把鲤鱼灯最灵动的一面展现出来。鲤鱼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春晚和元宵晚会这两个大舞台,它被全国观众看到,让更多人了解到,重庆不只有火锅和山城美景,还有这么有趣的民俗文化。我特别自豪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一员,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让万古鲤鱼灯走向世界。”来自大足的鲤鱼灯演员杨丽立告诉第1眼TV记者。
“鲤鱼灯两次登上全国性的舞台,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万古鲤鱼灯的高光时刻。春晚,看到全国观众对鲤鱼灯的喜爱,我们备受鼓舞。于是,在元宵晚会又进行了新的编排,融入更多重庆特色元素。我们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传播重庆文化的契机。未来,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万古鲤鱼灯在更多舞台上发光发热,把重庆文化传播得更好更远 。”来自大足的鲤鱼灯演员郭倩高兴地说。
小到在读幼儿园!10名小朋友带来川剧绝技表演——变脸
节目中,由十名小朋友带来的川剧绝技变脸表演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第1眼TV记者了解到,这十名小朋友均来自大足区,其中八位是小学生,另外两位小可爱还在读幼儿园!
作为大众熟知的一项川剧绝技表演,变脸的表演难度很高,需要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对于小朋友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例如在手法方面,变脸有抹脸、吹脸、扯脸等多种手法。以扯脸为例,小朋友手指灵活性和协调性相对较弱,难以熟练、快速且隐蔽地完成扯脸动作,可能出现扯不掉、扯错顺序或动作太明显等问题。但这些问题,都被小朋友们 通过刻苦的训练,一一克服。
能够代表重庆登上总台元宵晚会表演,小朋友们都非常开心。
“一开始知道要去元宵晚会演出,我特别兴奋。我们把川渝的特色展现给全国观众,看到大家那么喜欢,我特别有成就感,希望通过这次表演,能让更多人了解重庆。”川剧变脸小演员李镇说。
“变脸是我最大的兴趣爱好,在学校里我们有专门的川剧艺术课程,从练习室演到区里节会的舞台,我觉得就已经很开心了。没想到,还能在元宵晚会上去表演,呈现重庆精彩,真的非常自豪。”川剧变脸小演员尚毅阳的脸上满是骄傲。
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难得的经历,不仅来源于小朋友们认真努力,更是源自于重庆对川剧的传承与保护。
去年9月1日,《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与《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施行。这是中国首次在文化领域开展的省际实体性协同立法,为川剧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与此同时,重庆积极举办各类川剧活动,以川剧节、青年演员赛事为载体,通过公益演出、川剧年轻化改编创作等方式,深入基层、深入年轻人群体传播川剧文化。
除了铜梁龙、鲤鱼灯、川剧变脸,在此次总台2025年元宵晚会重庆分会场带来的节目表演中,我们还惊喜地看到了川剧水袖、梁平竹席、梁平木版画、秀山花灯、巫山三峡皮影等各类极具重庆地方特色非遗文化表演,同时,涪陵榨菜、荣昌卤白鹅、重庆火锅、白市驿板鸭等非遗美食也逐一呈现,给全国观众带来了一场兼具视觉和味觉的盛宴。
而在元宵晚会的舞台之外,重庆数以千计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见证着新重庆的沉稳与自信。
三峡之巅! 重庆川剧院青年乐师带来盖板子胡琴独奏
在总台2025年元宵晚会中,北京、重庆、武汉、拉萨、无锡的五地乐手们,还隔空齐奏国乐《宫商角徵羽》,笙、笛、古琴等九种民族乐器共同带来的悠扬五音,奏响五千年中华文明共振同鸣,祈愿新的一年五福临门、五谷丰登。其中,重庆市川剧院青年乐师陈力力就在三峡之巅,为全国观众带来了盖板子胡琴演奏。
盖板子胡琴,是川剧的专属乐器,主要用于川剧弹戏的伴奏。22岁的陈力力,学习盖板子胡琴也已有11个年头,从11岁刚刚接触到盖板子时,她就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
“它的弦很硬,得戴指套才拉得响。刚开始学的时候,手指每天都特别酸痛,现在已经习惯了。”在重庆市川剧院,她向第1眼TV记者展示了一段在总台元宵晚会中表演的内容。当她手指接触到琴弦时,高昂而富有川剧特色的声音立即响彻房间,仿佛将记者带到了欢乐祥和的晚会现场。
“能够参演总台元宵晚会,登上这么大一个舞台,将重庆川剧的艺术魅力展现给全国的观众,我觉得非常常荣幸、非常自豪。”陈力力说。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杨汶霖 特约记者 汪洋 陈柯男)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第1眼TV-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