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当前云阳正紧扣全市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目标,以“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双试点改革为突破,以山地农业优品区、绿色工业集聚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产业支撑,以山水公园智慧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为空间承载,提质“一地三区两城”现代化新云阳建设,打造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先行地。
一座从恐龙脊背上走来的城市
全力打造国际旅游度假区新典范
云阳历史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旖旎多彩。作为从恐龙脊背上走来的城市,文旅产业已成为云阳经济的重要支撑,长江之壮、恐龙之谜、天坑之奇、古村之训、绿道之美、田园之魅、张飞庙之义、磐石城之坚的“云阳八绝”相映生辉,已成为八方游客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壮观的恐龙化石墙,感觉像是在跟恐龙对话,真是太神奇了!”春节假期,云阳地质公园恐龙化石遗址馆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拨又一拨的小朋友围在恐龙化石墙下,拍照打卡。
自2015年云阳恐龙化石被发现以来,经过多年精心挖掘与研究,这里已发掘出世界最大的单体侏罗纪恐龙化石墙,以及绵延18.2公里、密集分布的“恐龙化石长城”。
走进云阳地质公园恐龙化石遗址馆,仿佛穿越回1.8亿年前的侏罗纪世界。世界范围内单体最大的侏罗纪原址化石墙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观看,孩子们在这里近距离感受亿万年前的“侏罗纪世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我最喜欢恐龙了!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它们,真没想到现在居然能在家门口看见恐龙化石。长大后,我要当一名科学家,来这里研究恐龙。”逛完恐龙化石遗址馆后,小朋友陈昱玮激动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去年国庆前夕,云阳地质公园恐龙化石遗址馆开馆。远远看去,遗址馆呈“一”字形展开,宛如一只巨大恐龙的脊背,侏罗纪恐龙化石墙就藏匿其中,裸露的墙面密密麻麻地镶嵌着近5000处恐龙化石,有头骨、牙齿、椎体、肢骨、腰带……其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来自四川的游客屈思妙第一次来到云阳地质公园恐龙化石遗址馆。她说,云阳的恐龙化石与自贡恐龙博物馆里的截然不同,保持着一种原始出土的神秘感。看到密密麻麻的恐龙化石,她感受到了生命的震撼。
据云阳恐龙地质公园运营主管高金鑫介绍,春节假期,云阳恐龙地质公园累计接待游客4.9万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46.51万元,云阳恐龙地质公园成为春节假期的一大热门景点。
目前,云阳正依托“云阳恐龙地质公园”这张最具云阳辨识度的金字招牌,以世界地质公园赋能“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恐龙地质公园博物馆、重庆侏罗纪科普基地“一馆一基地”,深度探索“科技+”“文创+”恐龙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世界恐龙文化研学中心,启动申报世界遗产。挖掘用好地质、天文等资源,精心谋划恐龙化石遗址、中国复眼(二期)等恐龙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培育“龙环线”“水墨线”等一批全国性、国际化精品旅游线路。
据介绍,到2027年,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云阳世界地质公园影响力大幅提升,过夜游客达到150万人次,旅游人均消费逐年攀升,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10%。到2029年,国际旅游度假区基本建成,以云阳世界地质公园为统揽、景区景点协同的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过夜游客突破180万人次,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11%以上。
一把面牵起千亿产业链
加快打造绿色工业集聚区
去年12月,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云阳县“中国·云阳面食美食地标城市”称号,是全国唯一双地标城市。说起云阳面,一个并不广为人知的事实是:截至目前,有超过20万云阳人,“挑”起了全国70%以上鲜面市场,实现年产值逾700亿元。面业也成为该县从业人数最多、产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
这两天,在云阳县工业园区人和组团连年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面条机前忙碌,流水线上机械设备有条不紊地运作着,散发着麦香味的面粉不停地翻滚转动。经过和面、轧面、切断、烘干、切条等10余道工序,一挂挂洁白柔韧的面条便从面条机里“吐”了出来,不一会儿,一根根面条便具雏形,麦香味扑鼻而来。
“做鲜面,始终属于小作坊,产业做不大。”今年47岁的杨永红告诉记者,他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做面,是一个典型的云阳“面二代”。在杨永红记忆里,他从小就看着父亲做面。云阳面以“爽滑、柔软、细腻、不浑汤”的特点,赢得消费者青睐。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很大程度是由云阳面的原料决定的。杨永红介绍,云阳面采用中筋粉制作,还会加入一定比例的食用碱。并且云阳面的臊子富于变化、种类多样。
1992年,15岁的杨永红离开家乡云阳跟随父亲在武汉武昌落了脚做面条代加工。1995年,杨永红凭借自小在父亲手下学到的技艺在湖北襄阳开起了人生第一家开面坊,最开始,以家庭式作坊生产方式为主,产品十分单一,产量受限,品质也无法保证。想要闯出一片天的他,绞尽脑汁提高面条质量,从1995年至2006年,他先后前往湖南、河南、青海等地开设面坊。
2006年,杨永红回到家乡云阳创业,大规模生产挂面。“鲜面只能现吃现做,挂面含水量低更易于储存运输。”杨永红说,要把产业做大做强,就不能只依靠那一台小小的面条机,于是,杨永红投资100万元,引进了云阳第一条加工万吨级以上的智能化、自动化面条生产线,从做鲜面条转型为做干面条,大大提升了产量,成为了“云阳面工”中的翘楚。“如果没有转型,肯定没有如今的规模。”杨永红告诉记者,自2013年成立公司从家庭作坊式向企业规模化转型,3600平方米的厂区,每年能够生产出几十个品类的挂面上万吨,实现年产值5000多万元。
配粉、和面、熟发、压制、烘干、切断、包装……杨永红一边介绍智能化生产线上的各道工序,一边告诉记者厂里生产的挂面何以兼具口感劲道、风味香醇的特性。在挂面制作工艺流程上,连年发生产的挂面不同于一般挂面生产企业的60℃烘干工艺,他们选用了温度更低的30℃烘干工艺,既让挂面不太过干燥,还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麦香味。“选用温度更高的烘干工艺只需要两三个小时,我们这种烘干工艺则需要五六个小时,但味道的确会更好。”杨永红说道。
在连年发的仓库和展厅,既有传统的清水面、菜油鸡蛋面,还有新研发的荷叶面、西红柿面、羊肚菌面……各种口味的挂面令人眼花缭乱。
“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我们联合高等院校,研发了魔芋面、全麦面、葛根面、胡萝卜面等各种新产品。”杨永红告诉记者,“引入全自动流水线,以往每小时只能产1 吨左右的面条,如今每小时可产1吨至2吨不等。”如今,杨永红每年平均投入固定资金搞研发、建设备、提工艺,现在年生产能力1.3万吨,常年带动本地群众就业50余人。
产品品种丰富,让杨永红经营的面条迎合了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这可以说是杨永红成功的诀窍之一。根据地域、年龄、需求、喜好来细化消费群体,并且有针对性地生产产品,杨永红说定位越准确,销售就越好。
面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云阳加快打造绿色工业集聚区的一个生动案例。近年来,云阳紧扣“223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进大招商、招大商、大激励招商,创新打造“云阳见面”招商外联旅游宣介工作品牌,挂牌12个省市外联服务中心,外出人士返乡创业落地资金达59.4亿元。
同时,云阳还着力实施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发展,金田中试基地落地项目3个以上,建全抽蓄、“中国复眼”二期、空天动力研发测试基地建成投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0%。接下来,云阳将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深入实施链群、质量、科技三大赋能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到202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20%。
一批乡村田园云阳样板
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何走出一条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2023年11月,云阳成功入选全市“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县。近年来,云阳统筹县城的优势、城镇的特点、乡村的资源,初步探索出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在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目标方面。云阳以人和街道、巴阳镇的10个村为试点区域,围绕“富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发展、乡村人才振兴、改善乡村治理”四大机制创新探索,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打造山地农业优品区试验田,为山区库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云阳样板”。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徐徐奔流的长江,为巴阳镇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近年来,巴阳镇结合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以望山见水、留住乡愁的整体发展思路,重点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点,吸引游客前往观赏体验乡村田园。前临长江、后枕青山的特色民宿群让游客在这里领略峡江风情,邂逅长江“美丽江村”。
立春过后,走进巴阳镇巴阳村,一幢幢白墙灰瓦的村舍错落有致,院落内硬化路干净整洁,缤纷多彩的花草掩映在道路石墙两旁,一幅幅生动的彩绘涂抹在外墙上,与碧绿的江水、绵延的青山交相辉映,绘就一幅如诗如画的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新画卷。
“周末一天可以收入5000多元,节假日单日收入近2万元。”巴阳村全地形山地越野车项目经营户汪俊说,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自云阳及周边区县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这里位置比较偏远,原来出名的只是枇杷,没想到环境变美后,能吸引这么多游客。”
变化始于当地从2021年开始进行的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巴阳村不仅建起了智慧枇杷园,还依托“五指印江”田园综合体发展起集观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项目,仅今年春节假期,就有上万名游客慕名而来。
而在不远处的长江边上建起的云崖民宿,院落精致古朴,凭栏眺江美不胜收,各路游客驱车而来,游客们采摘柑橘、休闲垂钓、骑上越野摩托穿越丛林。“春节期间,11栋民宿每天都客满,游客量在200~300人。”巴阳村党支部书记刘代云介绍,他们借江上枇杷园云崖民宿、山地越野车体验、生态鱼垂钓园等产品业态,利用已整治的闲置农房,开办水果加工厂、打造森林人家、开办农家乐做民宿,盘活村庄闲置资源,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三产”融合,农、文、旅“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如今的巴阳村不断完善村庄基础建设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以此带动“吃住游购娱”产业发展,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图景。
“天生云阳”千般美,“万里长江”织锦绣。当下的云阳正以打造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先行地为总体目标,以山地农业优品区、绿色工业集聚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产业支撑,以山水公园智慧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为空间承载,加快建设“一地三区两城”现代化新云阳,力争到2029年经济总量达到1000亿元,打造更多独具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更多云阳力量。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第1眼TV-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