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渍小菜”到“世界名片” 小小青菜头何以成就百亿大产业?-华龙网

从“盐渍小菜”到“世界名片” 小小青菜头何以成就百亿大产业?

2025-02-11 17:35:03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李黎)立春时节,被誉为“世界榨菜之乡”的涪陵迎来丰收季。

2月10日清晨,涪陵区“四大家”领导与数百名志愿者走进江北街道邓家村3组的田间,与村民一同挥刀砍收青菜头。

不远处,在涪陵榨菜集团江北原料厂,一辆辆满载青菜头的货车排起了几公里的长龙。而这种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从立春开始,一直要持续到雨水。

据统计,2024年全区青菜头种植面积达74万亩,总产量突破190万吨,产业总产值跃升至155亿元。一颗小小的青菜头,何以成就百亿大产业?答案藏在涪陵人的坚守与创新中。

涪陵区志愿者助农收砍青菜头。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涪陵区志愿者助农收砍青菜头。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百年传承:从“盐渍小菜”到“世界名片”

涪陵榨菜的起源可追溯至1898年。彼时,涪陵县城郊商人邱寿安将青菜头“风干脱水”加盐腌制,经榨压除去卤水(盐水),拌上香料,装入陶坛,密封存放,制成风味独特的咸菜。这一传统技艺在长江与乌江交汇的湿润气候中代代相传,逐渐形成“涪陵榨菜”的独特品牌。

20世纪初,涪陵榨菜通过长江航运销往上海、武汉等通商口岸,甚至远渡重洋进入东南亚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涪陵榨菜产业从家庭作坊转向集体化生产。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涪陵榨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业进入规模化阶段。1980年,“乌江”牌榨菜问世,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营,迅速占领国内市场。

涪陵被誉为“世界榨菜之乡”。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涪陵被誉为“世界榨菜之乡”。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涪陵榨菜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其传统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认可,更成为产业升级的文化基石。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农业”

涪陵榨菜的核心原料——青菜头,对气候和土壤极为敏感。过去,低温、病害常导致减产。

为此,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历时十余年,培育出20个适应不同环境的优质品种。其中,“渝早100”将适宜种植温度上限提升至17℃,使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也能规模化种植。

在涪陵区,“稻菜轮作”模式让土地全年无休:5月水稻收割后,9月播种青菜头,次年2月丰收,亩均收益超5000元。此外,“菜叶还田”技术将收割后的菜叶粉碎发酵为有机肥,替代30%的化肥使用,土地有机质含量提升15%,青菜头亩产量从2吨增至3吨。

渝东南农科院专家查看青菜头生长情况。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渝东南农科院专家查看青菜头生长情况。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数字化也是涪陵榨菜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涪陵区打造的“榨菜产业大脑”,将全区40家榨菜企业全部接入,810户半成品加工户、18172户菜农注册和使用大脑。

“‘榨菜产业大脑’涵盖了榨菜全产业链‘种、加、销、监、管、服’的大闭环,实现了政府侧、产业侧、社会侧、企业侧数据融会贯通。”涪陵区榨菜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脑”运行以来,在种子申报、病虫害防治、极端天气应对、产业主体体征指标、三大安全监管、产业服务等方面开展实战运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智造升级:从“传统车间”到“智慧工厂”

在涪陵榨菜集团智能化车间,清洗后的榨菜半成品送入全自动生产线。经过切分、脱盐、脱水、拌料等18道工艺,一颗颗菜头变身为标准化包装的乌江榨菜。

涪陵榨菜集团副总经理贺云川介绍:“智能化改造后,生产线人工减少60%,日产能从200吨提升至600吨,不良品率下降至0.5%以下。”

涪陵榨菜集团智能化生产车间。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涪陵榨菜集团智能化生产车间。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涪陵榨菜集团还加大榨菜产品研发力度,相继开发出脆口榨菜、下饭菜、轻盐榨菜、鲜脆榨菜丝等榨菜新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青菜头去筋处理是榨菜生产加工前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受限于缺乏机械化设备、效率低下等因素影响,去筋处理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痛点。

为更好提升生产效率,涪陵榨菜集团耗时5年,历经五次迭代,成功研发出了全球首台榨菜智能剥筋设备。

“该设备融合了智能称重、AI视觉识别、大数据学习等技术,实现了榨菜智能筛选分级。”贺云川表示,明年该设备在新工厂投用后,将有效提升青菜头剥筋效率和剥筋合格率,赋能榨菜产业升级。

全球布局:从“地方味道”到“国际餐桌”

“好看不过素打扮,好吃不过咸菜饭。”如今,涪陵榨菜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更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涪陵榨菜出口量达2.24万吨,创汇2.14亿元。

近年来,涪陵区以打造榨菜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为抓手,持续发力海外市场。目前,涪陵拥有榨菜生产企业40家,其中出口榨菜企业14家。

为突破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涪陵区推动5家榨菜出口企业通过美国FDA认证,并建成全国首个榨菜智慧出口平台,实现报关、退税“一键通”。

面对海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涪陵最大的榨菜企业,涪陵榨菜集团不仅对产品口味进行改良,还不断加大在海外的宣传力度。

乌江榨菜亮相纽约时代广场。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乌江榨菜亮相纽约时代广场。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去年我们不仅与日本电视台合作,将品牌植入综艺节目、嘉宾互动等环节,此前还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投放了巨幅的‘涪陵榨菜’广告。”贺云川说,通过形式多样的营销模式,涪陵榨菜让产品自己“开口说话”,展示了古法技艺与现代食品加工的融合,迅速打开海外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

乡村振兴:从“订单农业”到“农旅融合”

如今,每到收获季,一辆辆满载青菜头的货车从田间地头驶出,农户却丝毫都不担心青菜头挣不到钱。而这得益于涪陵区创新建立“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榨菜利益联结机制。

据了解,涪陵区实行“保护价+随行就市”价格调节,推行“就高不就低”原则,引导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有效避免“菜贱伤农”现象,农户向合作社、合作社向企业交纳履约保证金,确保青菜头种植和收购的稳定。

“以前种菜看天吃饭,现在有技术指导、保底收购,一年能挣近10万元!”江北街道邓家村的种植大户周流贤感慨地说。

此外,涪陵区依托榨菜产业打造农旅融合项目,打造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观光体验示范园等特色项目,建成榨菜主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农旅融洽榨菜飘香。 张丁 摄
农旅融洽榨菜飘香。 张丁 摄

位于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的江北街道二渡村,种植青菜头3000余亩,将榨菜文化与田园风光相融合,发展“榨菜+乡村旅游”“榨菜+科普研学”等业态,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以上。

从田间到餐桌,从传统工艺到智能制造,涪陵榨菜的蜕变印证了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可行路径。一颗小小的青菜头,不仅成就了百亿产业,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乌江畔的沃土上,涪陵正以科技为笔、产业为墨,续写“小特产撬动大经济”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