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 | “喊麦”的村医夫妻档
2025-02-12 06:00:00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829](https://res.cqnews.net/contentcloud/1/REPRINT/MEDIA/PICTURE/2025/2/11/7d146b3075a541fc9834838f142753a0_wh1024x160.png)
![463A9326](https://res.cqnews.net/contentcloud/1/REPRINT/MEDIA/PICTURE/2025/2/11/e19c4f43d1994a5281f3bd67d19eed98_wh5472x3648.jpg)
![DJI_0194[00_00_08][20241213-144730]](https://res.cqnews.net/contentcloud/1/ORIGINAL/MEDIA/PICTURE/2025/2/11/bec5d6df6f7447739f72683e735a6aaf_wh1024x576.png)
“村医前来把话讲,各位乡亲听端详。早睡早起身体棒,熬夜贪杯损健康……季节交替添衣裳,莫让寒气把身伤……”
大年初八一大早,蛇年开工首日,村民们熟悉的声音又回荡在山谷间。
“快出去看看,是不是梁医生和王医生来了?”80岁的谢刚蓉婆婆跟老伴说着,忙迎出屋外。
果然,远处走来两个熟悉的身影,身着白大褂,肩背医药箱,上面别着个扩音喇叭,一段段“保健顺口溜”传了出来。
身影渐近,两位医生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清晰。看到迎出屋外的两位老人,医生们抢先几步上前握住老人的手:“谢婆婆,李爷爷,过年好啊!我们来给你们检查下身体。”
这两位医生是一对夫妻,都是钟鼓村的驻村医生。男的叫梁云彪,52岁;女的叫王勤娥,49岁。
一行人走进屋内,两位乡村医生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并根据检查结果配了些药,叮嘱他们按时服用。两位老人有三个女儿,都嫁到了外地,平时家里只有老两口。
“梁医生和王医生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多亏有了他们。” 谢刚蓉说,有一次,她在外面摔倒了,梁云彪看到后,立即将她背到村卫生室,妥善处理。除了工作职责之外,两位村医还会在日常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平时有啥好吃的总想着给他们带来。
在老人家里逗留片刻,叮嘱一番,交代好后,两位医生向老人挥手告别,又奔往下一家……
![463A9404[00_00_04][20241213-151014]](https://res.cqnews.net/contentcloud/1/REPRINT/MEDIA/PICTURE/2025/2/11/6dfd3c777d6848ed871691a65845b994_wh1920x1080.png)
钟鼓村位于彭水郁山镇西南部,海拔430多米,共有8个村民小组,826户3843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400多人。村卫生室坐落在盘山公路边,梁云彪和妻子王勤娥两位乡村医生驻扎在这里。
夫妻二人都是医专毕业,2007年梁云彪来到钟鼓村驻扎,10年后,王勤娥也追随而来。
夫妻俩1999年结婚,有三个孩子。大女儿目前在山东大学读研,二女儿在上海读大学,儿子在黔江中学读高二。作为驻村医生,一直以来,夫妻二人吃住都在村卫生室,与家人聚少离多。
作为全国医疗体系中的最基层力量,乡村医生承接着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重担,是村民健康“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二人不仅以小小的村卫生室为“主阵地”,为前来就医的村民问诊,还经常挨家挨户上门提供服务。梁云彪和王勤娥的存在,为村民筑起了一道“健康屏障”。
有一次,村民李大菊在家中准备猪草时,不小心将大拇指割伤。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她选择了使用土方法自行处理伤口。然而,这样的治疗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让伤口感染,病情加重。
李大菊来到梁云彪和王勤娥的诊所求助。看到她痛苦的表情,夫妻俩对她的伤口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专业处理,清洗、消毒、换药,并耐心地为她讲解注意事项。经过近一个月的细心治疗,李大菊的伤口恢复得很好。
“每一次换药时,我们都能看到她逐渐轻松的神情,那是对我们努力的最好回报。” 梁云彪说,但是通过这件事,他们也发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人还迷信没有科学依据的“土方法”,医疗知识急需在他们中普及。
![463A9182](https://res.cqnews.net/contentcloud/1/REPRINT/MEDIA/PICTURE/2025/2/11/e55e652be7ac4dadac80fc5968fb951a_wh5472x3648.jpg)
为了更好地为村民提供便利,夫妻俩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以及当地村民的理解接受能力,自创了一些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保健顺口溜”。由夫妻俩以“喊麦”的方式诵读并录制下来,每次上门问诊就通过扩音喇叭传出,声音响彻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回荡在山谷中。
“饮食清淡莫贪凉,蔬果常吃才恰当。”
“适度运动多逛逛,心情舒畅福泽长。”
“卫生习惯要培养,疾病远离乐洋洋。”
“勤开窗户换空气,病菌驱散不潜藏。”
……
他们不仅以这种方式告诉村民,要上门问诊了,更起到医学常识科普作用,让更多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日常的保健知识,提高健康意识。
转眼间,梁云彪已在这里驻村行医18年,王勤娥也在这待了8年了。夫妻俩坦言,处在大山深处的基层乡村,交通不便、基础条件差,收入也较低,他们本有机会去更好的平台发展。
“但乡亲们离不开我们,我们也舍不得乡亲们。能被大伙儿需要,被大伙儿认可,我们打心眼里觉得值,这也是我们坚守的最大动力。”梁云彪说。
杨成福老人今年88岁,她常拄着拐杖在家门前的院子里遛遛弯,出去串串门。每当她的儿媳妇谢成玉看到婆婆还能自如地行动,就不无感慨地说,本来婆婆的生命有可能“定格”在81岁,幸好遇到梁医生和王医生,让婆婆“延寿”了好多年。
2018年11月,杨成福重病昏迷不醒,家人以为老人快不行了,寿衣都给老人穿好了,棺材也准备好了。梁云彪和王勤娥上门为老人问诊,经诊断为肺结核。从村卫生室到老人家里有5公里,在随后的20多天时间里,夫妻俩天天骑着摩托车上门为老人输液,硬是将老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还有一位叫楚茂林的村民,年事已高,身体虚弱,日常生活几乎无力自理。他的子女因工作原因常年在外,无法照顾他。
得知这一情况后,梁云彪和王勤娥为楚老制定了合理的饮食计划,确保他摄入足够的营养,帮助他维持体力。每天,夫妻俩都会亲自为他准备饭菜,还细心地帮助他清理居住环境,保持卫生。
尽管楚老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但夫妻俩看到,在他们的关怀、陪伴下,老人逐渐恢复了活力。“每当看到楚老露出满足的微笑,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暖与感动。我们并肩走过的日子,让我意识到,爱与关怀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梁云彪说。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夫妻俩已经记不清这些年来走了多少里山路,磨破了多少双鞋,上门服务了多少户人家。但是,每当挂在医药箱上的扩音器里的声音传出,看到村民们听到声音后远远迎出来的身影,夫妻俩就感觉心里暖暖的。
![463A9443[20241213-151859]](https://res.cqnews.net/contentcloud/1/REPRINT/MEDIA/PICTURE/2025/2/11/9136b67d1fff4cf28097a46735aa62ce_wh1920x1080.png)
“这说明我们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被记住,被认可的感觉真好!” 王勤娥说。
第1眼TV-华龙网 伊永军 通讯员 李洪卫/文
罗盛杰/视频、图
魏薇/美编
张惠丽 实习生 胡明扬/后期
林楠/主持
![百姓故事banner](https://res.cqnews.net/contentcloud/1/REPRINT/CONTENT_CLOUD/PICTURE/2024/12/26/01f3d8ed0263440b97dd1c8d0a3abf22_wh1024x435.png)
责任编辑: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