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发挥公募基金“压舱石”作用
2025-02-11 06:30:03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公募基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买方力量,是典型的中长期资金。近日,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其中就加大公募基金入市力度提出了多项具体举措。《实施方案》将产生哪些实际影响?如何有效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记者采访了多位公募业内人士。
打通入市堵点
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会上介绍,《实施方案》提升实际投资比例,明确了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安排。对公募基金,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同时,《实施方案》还延长了考核周期,进一步提出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等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在业内人士普遍看来,此次《实施方案》聚焦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有利于助力中长期资金积极入市,提升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提振市场的信心。
考核周期短是一直以来中长期资金入市“长钱短投”的原因。“实施长周期考核,能够有效熨平短期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本来是个长钱,但是考核周期过短就难以长投,通过考核周期调整,能够提升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的稳定性。”吴清认为,对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性突破,可以说是解决了多年要解决没解决的问题。从境内外实践经验来看,这也有利于改善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回报,实现共赢。
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认为,本次政策聚焦疏通堵点,全面构建三年期及以上的考核机制预计将对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有助于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及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
中长期资金入市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一个系统性的持续工程,《实施方案》的发布正当其时。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表示,《实施方案》明确了市场与各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发展方向和责任,有助于各类投资者形成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一致共识和预期,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生态建设,也有助于多方协同共赢良好局面的实现。当下,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带来的投资机会竞相涌现,叠加A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相对较低位置,投资吸引力进一步上升,各类中长期资金对权益资产的配置需求持续提升,未来有望为广大投资者创造更好的中长期投资回报和体验。
富国基金有关负责人认为,在短期内,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预期有望进一步提振投资者信心。中长期来看,随着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持续出台和落地,有利于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卡点,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深化公募改革
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整体上保持稳健发展的态势。总规模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去年底的33万亿元。其中,以股票投资为主的权益类基金规模从2.3万亿元增长到8.2万亿元,权益类ETF突破3万亿元。
但与此同时,受股市波动等复杂因素影响,前两年部分权益类基金出现了一定亏损,公募基金行业中也暴露出经营理念偏差、公司治理存在缺陷、投资行为短期化等问题。
“按照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的部署,证监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入检视剖析公募基金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过认真调研论证,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目前已形成初步改革方案。”吴清说,一是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定位;二是强化功能发挥,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三是加强监管执法,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为实现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的目标,吴清进一步指出,将在公募基金改革上做以下四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是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实现浮动费率产品试点转常规。第二个是加快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制定促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股票ETF产品的快速注册机制,原则上从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进一步便利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市场。第三个是强化监管分类评价引导,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等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当中的权重,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按一定比例自购旗下的权益类基金。第四个是督促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制度,引导基金公司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大类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
记者注意到,1月26日,中国证监会印发《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作为《实施方案》中国证监会工作举措之一,该《行动方案》从持续丰富指数基金产品体系;加快优化指数化投资发展生态;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
业内人士认为,《行动方案》为指数投资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对公募基金、指数编制机构及相关服务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营造“长钱长投”环境、推动公募基金主被动投资协调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优化市场生态
中长期资金是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
“中长期资金入市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在于通过引入稳定性强、期限长的资金,优化市场结构,推动A股向‘慢牛长牛’转变。”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认为,中长期资金入市不仅是资金层面的变化,更是资本市场生态的重塑。其关键在于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营造机构投资者“长线投资”倾向,真正实现长期价值投资。这一改革将深刻改变A股市场的运行逻辑,为投资者创造更稳定的长期回报。
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表示,《实施方案》将进一步提升中长期资金的权益配置能力,优化市场资金供给与投资者结构,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同时也有助于中长期资金提升长期投资回报,更好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理念,促进投融资两端协调发展,推动形成“长钱更多、长钱更长、回报更优”的资本市场生态,实现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公募机构自身应如何更好响应政策号召?汇添富基金副总经理袁建军认为,公募基金行业要从提升投研能力,加大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
“一是提升权益投资能力。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加快构建‘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强化投研管理的规则化,强调‘客户需求—产品定位—投资人员—投资策略’四位一体,提升投资的可持续性、可复制性。二是加大权益类产品供给。包括推出更多适配不同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的产品,完善中低波动型、稳中进取型、工具配置型产品体系。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参与编制能够代表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指数并前瞻布局相关产品。三是优化销售和服务体系。公募基金需要深刻分析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通过多渠道结合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定制财富管理方案。”袁建军说。
经雷表示,嘉实基金将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明确将“投资者利益”纳入公司中长期考核框架。努力发挥好行业机构作用,加强制度设计与业务落实,大力推进公司权益类产品发展;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加强浮动费率产品建设;加快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制定促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不断提升投研核心能力,多措并举更好服务“长钱长投”,共同推动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与投融资协调发展的健康生态建设。(经济日报记者 马春阳)
责任编辑:陶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