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田祥平:下到江底去看鱼

2025-02-10 14:49:30 听新闻

走进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门厅就被一尾巨大的石鱼震撼到,石鱼3.1米长、1米宽、3.5吨重,石鱼形似鲫鱼,雕刻精美,鱼鳞、鱼鳍和鱼眼都栩栩如生,极富生活气息。这石鱼是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涪州州牧张师范镌刻而成,州牧是彼时当地的最高长官。由此开始了我探索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旅程。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邻近长江乌江交汇处的水下40米江中,是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馆。站在自动扶梯上缓缓地进入到江底,由灯光营造的特别氛围宛如人在水中游走,有种穿越时空到千年前的错觉,让我物我两忘变成了鱼。

博物馆在水下构筑了一个146米的封闭长廊,在长廊壁上建了23个玻璃胘窗似的观景窗,白鹤梁上的水文石刻从1200多年前开始刻录,透过观景窗可以看到水中白鹤梁上的水文石刻和历代碑文。江水通过技术手段过滤而澄清,又有水下照明,让千百年来的“水下碑林”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经历。

印象最深的是两尾水中追逐游弋的唐代石鱼,一尾雌鱼口含莲花,后随一尾雄鱼口含萱草,两鱼被雕刻得姿态优美,最神奇的是两尾鱼眼睛连线的海拔高程正是现在涪陵水文站的零点水位,这不可能是巧合,绝对是古人的智慧。

透过观景窗还能看的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白鹤梁上的题刻“元符庚辰涪翁来”,有趣的是他把“来”字拆分上为“去”,下为“不”的特殊结构,由此表白涪陵,他——自命“涪翁”的黄庭坚不会离开涪陵,他是有多爱涪陵呀。1095年,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在涪州期间,他游山玩水,为此在白鹤梁上留下了这样的题刻。这真是白鹤梁上的佳话。

千百年来百姓根据观察白鹤梁上水位的变化,得出每当江水退石鱼现时,就意味着少雨的枯水期已过,风调雨顺的丰收年将会来临的经验,有了“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说法。在文物商店买了“石鱼出水兆丰年”的冰箱贴,它的创意来自涪陵书法家刘镜源根据自古民间广为流传的“石鱼出水兆丰年”而在石梁上题刻“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的对联。三峡大坝建成后,石鱼永沉江底,拿着“石鱼出水兆丰年”的冰箱贴,仿佛看到了石鱼出水,人们奔走相告丰年将至的场景,这是白鹤梁的浪漫。

白鹤梁真实记录了从公元763年到公元1963年1200年间的水文变化,确实是中国的千年“水文站”。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值得专程去旅游的目的地。

从离地面40米的江底回到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还有些恍惚,但是看到博物馆旁许愿墙上考“年级第一”的贴纸,立即被拉回到了现实。肚子也饿了,去到离博物馆不远的“天贵热油豆花饭”吃了豆花饭,心情才回复了平静,从江里的鱼变成了观光的人。

责任编辑:肖启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