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医生万旭:一腔热血献给昌都
2025-02-08 14:24:09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在雪域高原的深处,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昌都。这里距离重庆一千四百公里,横亘着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千山万水,还有海拔四千余米的崇山峻岭,仿佛是大自然设下的天然屏障,考验着每一个心怀梦想的进藏者。
在藏语中,“尼玛”一词被象征着太阳,寓意着无尽的光明与希望。而“万尼玛”,一个融合汉藏文化精髓的名字,恰如其分地代表了重庆血液中心援藏医生万旭的身份与使命。他肩负山城民众的深情寄托,跨越山水进入藏区,照亮了藏汉两族人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光明与希望”。

进藏:跨越险阻的援藏之路
怒江72拐,险峻无比。一辆汽车在狭窄山路上盘旋前进。
行进至平缓开阔地带时,伴随一个猛刹车,汽车戛然而止。司机下车,用矿泉水瓶猛浇刹车盘,水汽升腾。面对车内人的询问,这位藏族司机边浇边说:“万老师,刚刚刹车失灵了,我赶紧用水降温,不然后面更危险。”
听到回答的万旭心中一紧,刹车失灵,每一步都可能是生死考验。回去的路上,他全程紧抓扶手,一刻不敢松懈。
2021年1月,万旭作为重庆市第五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的一员,踏上了前往西藏昌都的旅程。此前,昌都对他来说只是文字和影像中的美丽高原,这里的天与地、人与景,都像一个个未知数,既让他期待,又让他担忧。但是,当他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艰难。
初到昌都,万旭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缺氧。尽管事先做了充分准备,但走出机场的那一刻,稀薄的空气还是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身体不适感强烈,甚至有队员在前往市区的路上出现了严重反应。缺氧的窒息感折腾得他们茶饭不能进,觉也睡不好。
“你到了当地以后就不会想退,我们有一位队员反应特别严重,连续5天都睡不着,但她仍然想坚持下去。”万旭说。在身体的极限挑战面前,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相互扶持,共同克服了这道难关。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在昌都,万旭和同事们承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巡回医疗。他们整合对口援昌都的医疗队和本地专家,组建了一支20人的巡回医疗队,每年分4批前往昌都一区10县,每批行程约10天,自带药品和设备为当地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巡回医疗之路充满艰险,昌都路况极差,怒江72拐更是危险重重。万旭曾前往八宿县,车程4个多小时,部分县间车程长达10小时。途中,他们忍受颠簸,警惕危险,司机大哥用水冷却刹车盘的惊险一幕,至今让万旭心有余悸,“怒江七十二拐就这样拐下来,刹车没了,天哪!”而副驾上的援藏前辈却显得异常淡定,仿佛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惊险。
“我们的援藏干部太不容易了,每年昌都有不少交通事故,我们的队员也因交通事故牺牲的不在少数。”万旭感慨道。尽管如此,作为医疗工作者,为了守护藏区百姓的健康福祉,他们仍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守护:点亮昌都的健康之光
“不辞长作边城客,为有杏林春意浓”。踏访了各个区县,将重庆的医疗技术扎根昌都,为当地百姓带去健康福祉后,万旭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在藏族,僧侣喇嘛备受尊崇,他们指引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就医也不例外。因此,在藏区开展医疗工作,离不开对宗教信仰的尊重与理解。幸运的是,昌都人民对医生有着深厚的情感。昔日,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时,军医们为藏族人民带来了医疗援助,治愈了疾病,赢得了民众的深深敬仰。从那时起,西藏藏族同胞对医务工作者怀有深厚的敬意,亲切地称他们为“门巴”。
为了增进这份信任,援藏医疗队主动拜访喇嘛,与之深入交流,组织体检以保障他们的健康,并逐步说服喇嘛鼓励民众前往医院就医。医疗队还精心编写了藏语版健康手册,普及卫生知识,提升民众的健康意识。
昌都地处高原,日照强烈,学龄儿童近视问题突出,但当地眼镜价格昂贵,许多家庭难以负担。援藏医疗队在开展巡回医疗服务的同时,启动了免费眼科筛查项目,为每个需要配镜的孩子提供合适的眼镜。在一次筛查活动中,医疗队遇到了一位父亲,他因无力为孩子配眼镜,只能将自己的500度眼镜给孩子戴上。然而,检查发现孩子的近视度数只有300多度,还伴有散光。这副不合适的眼镜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反而可能加重视力问题。
“这位父亲的眼神里充满了无奈和心酸。”万旭回忆道,“他告诉我,自己也没有条件给孩子配一副新眼镜,只能把自己的眼镜给孩子用。”当他得知医疗队可以免费为孩子配镜时,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医疗队不仅为孩子配了合适的眼镜,还为他开了改善视力的药物。几个月后,当医疗队再次来到学校时,这位父亲带着孩子早早等在门口。他拉着万旭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谢谢你们,我的孩子现在能看清黑板了!”
除了眼科筛查,援藏医疗队还针对当地农牧民营养单一的问题,开展了营养健康项目,为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提供营养包,并在每个县推广营养知识。这一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还推动昌都人民医院建立了营养科和营养质控中心。
万旭带领着医疗队深入11个县区的农牧区,选派150名专家开展义诊,惠及10000多名藏族同胞,发放药品价值超过40万元,为农牧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造血:昌都血液实现自给自足
“我在医院时接受了你们重庆的帮助,我知道你们重庆在昌都支援的故事,可以说,我体内流淌着你们重庆人的血。”
在一次街头采血活动中,一位藏族同胞深情地说出这番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动容。他不仅打破了“藏族同胞不献血”的传言,更用实际行动为需要的人带去希望与力量。这一刻,将“血浓于水”这个词具象化了,重庆人民和昌都人民体内流着同一脉血液。
昌都的供血保障一直是个难题,此前全赖重庆市血液中心输送支持。昌都人民医院虽有输血科,但无采血能力,故重庆自2016年起已空运123批次、近15000单位血液至昌都,均源自重庆人民捐献。听闻万旭是来自血液中心的援藏医生时,昌都当地的领导和民众欣喜若狂。
然而,初到昌都的万旭却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传言藏族同胞不献血。但万旭并没有被传言吓倒,他坚信只要耐心沟通、详尽说明注意事项,藏族同胞同样愿意献血。于是,他和团队开始深入社区、街头,展开血液保障调研,进行无偿献血宣传活动。他们招聘的志愿者用藏语耐心解释献血的重要性和安全性,逐渐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
“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技术,更要让他们掌握管理能力。”万旭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和团队创新性地推行了“柔性援藏”方案,每两个月派专家前往昌都,手把手地教当地医护人员采血、检验和血液管理技术。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从采血技术到血液质量管理,全方位提升当地医护人员的能力。
在他们的努力下,昌都中心血站不仅实现了采血自给自足,还建立了完整的血液质量管理体系,为当地医疗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万旭回忆道:“刚到昌都时,当地血站的采血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每个月都要从重庆空运大量血液。”经过半年的努力,昌都中心血站的采血量逐渐增加,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万旭自豪地说:“到2021年10月,昌都中心血站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当地的需求,我们再也没有空运过血液。”
传承: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如何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这是万旭和同事们思考最多的问题。在昌都,医疗资源匮乏,人才短缺,援藏医疗队的到来虽然带来了希望,但如何让这份希望延续下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师带徒模式虽有效,但为加速医疗人才培养,他们创新实施了“1+1+2”带教模式,即每位援藏医生带教四名徒弟,其中重点培养一至两名骨干,其余作为后续储备力量,下一批援藏医疗队到来后可以接着继续带。这种模式不仅注重技术传授,更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确保当地医疗人才能够独立承担起医疗任务。
2021年7月,带教模式正式启动。活动开始前,他们引入了一些党员医生,希望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人参与。党员们一直坚持到2022年,直到所有徒弟都能独立操作,才逐渐停止派遣。万旭说,“可以让他们再到重庆来学习,我们这边也安排了跟班学习,既要我们走进去,也要他们走出来。”
执业医师证是行医的必备条件,医疗队特别重视徒弟们的执业医师考试培训,定期为徒弟们开展技能操作和考试培训,助力他们顺利通过。万旭的工作都是按日计算的,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徒弟们。他每天都在关注自己的徒弟,实时督促他们的学习进度。有时候看到徒弟在朋友圈晒晚上出去烧烤、喝茶,他就会“不解风情”地发消息问:“你今天在干嘛?”“工作怎么样?”“学习又如何?”
通过各种细致入微的指导,徒弟们逐渐掌握了技能,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组织他们参加了两次资格考试,通过率很高。”万旭笑着说道。
为了让医疗人才惠及基层,万旭等人还前往昌都多个县,将这种带教模式推广到类乌齐县、茶阳县和芒康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带教体系。县医疗人员积极参与,执业医师通过率逐年提升,优良传统得以延续。此外,万旭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借鉴重庆医疗卫生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融合藏汉医学协同共进,成立了昌都医学会,更好地服务于藏区各族群众的身体健康,进一步提升了昌都的医疗水平,也成功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荣誉:一个人的领奖台,一群人的奉献
2024年9月27日上午,在北京,万旭站上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领奖台,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万旭的手机里有源源不断的信息传来,他收到了很多人的祝福,但是他谁都没有回复。万旭解释说,“这份荣誉并不是给我的,而是给我们重庆市援藏医疗队的。”而他本人只是援藏医疗队派去领奖的人。
三十年前,对口援藏的序幕在重庆与昌都之间徐徐拉开。自1994年起,重庆肩负起对口帮扶昌都地区及其所辖芒康县、类乌齐县、察雅县的重任。时光荏苒,2024年,重庆对口支援西藏已走过三十年的风雨历程。“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正是重庆援藏干部们的真实写照。三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扎根雪域高原,默默奉献着青春与热血。

“昌都缺什么,当地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援助什么!” 这是重庆对口支援的庄严承诺,背后是重庆无怨无悔的付出。三十年间,重庆累计选派了10批援藏干部奔赴昌都,他们一棒接着一棒,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援藏各项工作。30年来,重庆共注入超过37.5亿元援藏资金,落地1151个援藏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带来了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医疗教育水平的跨越式提升,以及越来越多的昌都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十年来,格桑花在高原上一年又一年地绽放,重庆援藏人也来了一拨又一拨。如今,在昌都这片倾注了无数重庆援藏干部心血的土地上,新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这些故事,不仅是重庆援藏干部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历史篇章,更是昌都人民与重庆人民心手相连、共同奋进的生动见证。
援藏工作虽然辛苦,但万旭从不后悔。他常说:“只要一提到昌都,我就会滔滔不绝,感觉自己也是那里的一份子。” 他希望未来能继续为民族团结和医疗事业贡献力量,无论是再次援藏还是在其他地方。
(通讯员 市宣教中心 郭铃钰)
责任编辑: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