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银行理财市场韧性-华龙网

增强银行理财市场韧性

2025-02-06 07:16:41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为连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桥梁,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资金有效配置和社会财富合理增值。近年来,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展现出强大韧性,基本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从规模来看,在低利率政策引导、存款“手工补息”整改以及债市提振等因素推动下,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容量显著提升。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9.95万亿元,较当年初增长了11.75%。银行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据统计,2024年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1.25亿人,较当年初增长9.88%。

从产品端来看,产品创新与多样化进程加速,市场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稳定收益产品愈加受到市场青睐。截至2024年末,固收产品规模达29.15万亿元,占比97.33%;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8.66万亿元,占比95.69%。

此外,2024年,我国银行理财还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积极投入专精特新、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等领域,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达约21万亿元,多渠道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尽管成绩显著,但对标资产管理市场高质量发展目标,银行理财市场仍面临一些结构性问题。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权益类产品占比过低。二是市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财富市场竞争加剧,资管产品发行增多导致净值化后理财产品收益率降低,影响了投资者对于市场的预期。为保持市场竞争力,银行需降低产品费率和起购门槛,这压缩了银行盈利空间,增加了机构降本增效提质的挑战。三是监管容忍度和颗粒度有待提升。目前,我国银行理财资金参与权益类投资仍受到明确限制,各类估值平滑机制面临整改压力,且创新型产品监管面临不明确、不规范的不确定影响,阻碍了银行理财市场的规模增长、新兴模式的转变以及对资本市场的深度参与。

未来,银行理财市场需进一步瞄准“量价双优”的结构性改革求效益,持续增强市场韧性,发挥更为强大的资产稳定器作用:一方面,通过自身稳定性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短期压力,能够有效分散投资者风险;另一方面,依靠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资金吸引力,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金融机构自身的创新与变革,也需要监管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优化产品结构,拓展营销渠道。在鼓励银行理财机构开发更多元化的产品,特别是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需求的基础上,拓宽理财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推动业务管理模式变革,形成快速响应的银行业运营管理体系,推动银行业加快形成面向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定制化的全方位、多层次精准服务体系。

优化资产配置策略,提升投资能力。通过支持理财机构设计不同风险等级和收益预期的产品,鼓励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发与股权投资基金相匹配的长期权益产品等。同时,进一步加强理财机构的投资能力建设,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投研能力、调整多元化投资策略等方式,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提高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同时分散风险。

通过持续调整完善监管政策,提升理财市场长期回报和稳定性。保持政策环境的一致性、稳定性,尤其针对创新型产品和新兴业态,需要加快出台更加明确和规范的指导文件。完善估值平滑机制,优化第三方估值机制,确保估值的透明性和公允性。放松对银行资金投入科创债、权益类投资的限制,释放理财产品的投资活力。推动银行理财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通过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新股申购等方式,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将风险管理、合规性等因素纳入考核指标。建立长期激励机制,鼓励理财公司关注长期投资回报并注重风险控制,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田轩)

责任编辑:杜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