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
2025-02-05 07:30:54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这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具有重要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启发性。
兴业、强县、富民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兴业是强县、富民的基础。培育壮大地方产业,能够不断提升县域经济总量和质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强县是兴业、富民的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县域这一平台,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助于提升县域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集聚功能。富民是兴业、强县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居民收入提升不仅能促进市场需求有效释放,推动产业发展,更能增加县域对人口这一发展关键要素的吸引力。因而,要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县域富民产业是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所谓县域富民产业,指的是依托各县域自然资源禀赋、地方特色和产业发展潜力,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业体系,既包括传统种养、涉农加工、涉农服务业,还包括非农二三产业。县域富民产业地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能够整合本地上下游产业链条,打破单一产业孤立发展的瓶颈,形成县域优势产业集群与特色品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县域富民产业能够带动农业提质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也能吸纳乡村富余劳动力,使其在家门口就业。例如,河南省原阳县依托当地强大的农业产能、地处多个城市交会地带等优势,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通过引进各类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要素,建成了集加工包装、质检冷链、交易采购、仓储物流、观光体验于一体的链条式餐饮食材加工中央厨房集聚区,汇集知名预制菜企业百余家,成为我国重要的预制菜产业基地。可见,县域富民产业是增强县域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各地应统筹编制适合本土、体现特色、发挥优势的富民产业规划,用好财政金融政策,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在县域内、县域间、城乡间形成产业协同,打造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进而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是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重要支撑。优质、均衡、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有助于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县域内生发展动力,更能有效吸引并留住人才,提升县域人力资本整体质量,为县域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高水平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强县域的投资吸引力和产业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释放发展潜力。例如,贵州省为更好满足农产品外运销售需求,推动农村客运、货运物流、邮政快递融合发展,利用闲置的交通客运场站等资源建设县级快递物流共配中心,开通公交车专线运货,降低了农村物流成本,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带动本地农产品通过快递渠道销售。当前,我国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要对照产业发展、企业经营、人民生活的需求,缺什么补什么,提高医疗、教育、交通、通信等质量与水平。针对近年来农村电商发展的强劲势头,应持续提供农村电商培训服务,完善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补齐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短板。
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还必须牢牢把握因地制宜这一科学方法。兴业、强县、富民是一个涉及产业、经济、收入分配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选择哪种产业、遵循何种模式、如何调配资源等都是各县域面临的问题。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县域间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产业基础具有较大差异,拥有的资源禀赋、面临的问题挑战不尽相同。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必须明确本地优势与短板。只有因地制宜寻找发展路径,才能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例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但其地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肩负着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因而面临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结合这一情况,当地选择打造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关键技术示范推动,有效破解了农业面源污染难题。2024年,51个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农民发展产业8.8万人,人均增加收入1500元。可见,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需从县域实际出发,找准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径,制定产业振兴、县域发展、农民增收的一揽子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在县域精准对接,实现扬长避短与差异化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胡志平)
责任编辑:杜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