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是打啥?“咬春”咬什么?立春习俗一起了解→
2025-02-03 21:49:18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大年初六,也是立春节气。
立春对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据文献记载,古人庆祝立春不仅有盛大的仪式,还有丰富的民俗活动。立春时节,各地都吃啥?我国民间多有“咬春”的习俗,“咬春”咬的是什么?还有说法,立春要“打春”打的又是什么?各地还有哪些立春的传统习俗?一问到底↓
“春打五九尾”还是“春打六九头”?
立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最早产生的八个节气之一,大概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我国还有一句谚语“春打六九头”,但是今年立春有点儿不一样,赶在了五九的最后一天。那么到底是“春打五九尾”还是“春打六九头”呢?
民俗专家介绍,立春在“五九”最后一天,叫作“春打五九尾”;立春在“六九”第一天,叫作“春打六九头”。2025年2月3日是“数九”当中的“五九”最后一天,属于“春打五九尾”。
这其实和冬至出现的时间也有关系,而我国民间还有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习俗,就是从冬至开始“数九”。冬至通常会出现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这也就意味着,立春有可能是“春打五九尾”,也有可能是“春打六九头”。
立春“打春”“打”的是什么?
一个“打”字,把妩媚的春天描绘得更具活力。立春“打春”“打”的是什么?明代于谦有诗云:击罢泥牛物候新,一鞭分与万家春。打春,打的就是牛。
“立春打牛,农事抬头”,打春牛,又称“鞭春”。在河南南阳的内乡县,就有立春节气“打春牛”的民俗。春牛的制作,以竹子为骨架,用多层纸贴糊而成,最后上彩点睛。春牛的肚中,会放入五谷、干果。
立春日,迎春的人们绕牛三圈,鞭打春牛,并打破牛肚,然后抢食其中的五谷、干果,期盼五谷丰登,吉年有余,这也承载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再获丰收的美好期待。
立春“打牛” 如何打出仪式感?
在浙江衢州的九华乡妙源村,打春的场景也十分热闹,一起去看看。
在妙源村的耕地上,一位身穿传统服饰、手拿柳条的牧童正在鞭打老牛,柳条被高高地挥起,牧童的口中也是吟唱着歌谣“一鞭春牛,春回大地;二鞭春牛,风调雨顺;三鞭春牛,三阳开泰……”,利落的动作配合着朗朗上口的歌谣,仿佛把一整个冬天的寒气都给鞭打走了。这个其实就是“九华立春祭”中重要环节——牧童鞭春,又被叫做“打春”。
立春的到来,意味着春暖花开、气温回暖。农人正牵着老牛进行耕作,现场还派发起糖果,非常热闹。鞭打春牛既是鞭策耕牛要努力耕作,也是提醒农人应当不违农时、顺时耕作。
据介绍,今年立春的交春时间是在今天晚上的10点10分,所以在今晚,当地也会举行非常隆重的“接春仪式”,其中一项就是将提前准备好的春水、春泥浇种到春树中,并在红绸子上写下新年祝福。
当然,还少不了这些身穿绿衣、头戴柳条、提着灯笼的“接春使者”,到时候这些小朋友也会在大殿前吟诵《春晓》《咏柳》,共同迎接春天的到来。
立春“咬春”咬的是什么?
在节气更替之时,自然少不了饮食上的讲究。立春时节,我国民间多有“咬春”的习俗。那么“咬春”,咬的又是什么呢?民俗专家介绍,这个“咬”字,其实是人们对“春”的一种亲昵,就像抱着可爱的婴儿,轻轻吻几下宝宝那细嫩芬芳的小胳膊小腿儿。
俗话说“不时不食”,就是说吃东西要按时应季。古人于立春日吃萝卜,是“咬春”的一种。
除了萝卜,春饼、春卷等都可以“咬”。春饼多见于北方,而南方则流行春卷。就着春饼或春卷,各色新鲜食材皆可“一卷”而食,一口下去,齿颊留香,满嘴是“春的味道”,也有诗云:“调羹汤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
立春吃春卷 春到人间如何一卷了之?
立春时节吃春卷的民俗古已有之,唐代诗人杜甫在《立春》一诗中有“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说法。
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 王智:要吃五种辛辣的蔬菜,叫五辛盘,从五辛盘到后来唐代的春盘,一直到今天的春卷。
现在,春卷种类繁多,有豆沙馅、猪肉馅、牛肉馅等。但在陕西,人们最爱吃的是荠菜春卷。先将鲜嫩的豆腐切为薄片,再切成细条随后切小块,新鲜的荠菜、香菇等洗净、切碎,之后将切好的肉馅、豆腐和荠菜等在油锅中翻炒、混合均匀,制成的馅料再裹以薄薄的面饼,炸至金黄即可出锅。炸制时,油温需控制在170℃~180℃之间,以确保春卷外酥里嫩。
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 王智:荠菜是一种野菜,这个时候最嫩,我们吃这样的荠菜春卷就意味着“咬”住春天的气息,期盼来年五谷丰登。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不妨咬上一口脆生生的萝卜,吃上几个春饼或春卷,再摆上几枝嫩黄的迎春花,以崭新的姿态开启诗情画意的又一年。
责任编辑:杜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