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一人在宿舍,24岁的陈先生连着三天都不见出门,同事发现不对劲,报警后消防人员带着医护破门而入。一开门,结果发现,陈先生躺在床上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宿舍里很多外卖饭盒,还有十多个碳酸饮料的塑料瓶。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彭吉才医生立即给陈先生测血压、指尖血糖。“血糖高到测不出!可能是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月31日,记者从中山大学纪念医院急诊科获悉,近期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感染而急诊抢救的患者明显增多。专家提醒,1型糖尿病患者摄入过多饮料,由于身体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很容易导致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明知有糖尿病,不控制饮食导致中毒
近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急诊科十分忙碌。1月9日,院前急救团队接到120中心调度的一个指令,2分钟内集结完毕并赶赴急救现场。“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需要紧急抢救。”彭吉才医生第一时间给患者输液,并且联系院内急诊抢救室做好接力抢救准备。
到达医院后,急诊科医护团队给陈先生进行心电监测、颈内静脉穿刺、床旁快速检测、降糖、完善CT检查……pH 6.541(正常值为7.35-7.45),血钾小于2.0mmol/L(正常值为3.5-5.5mmol/L),血糖38.9mmol/L(正常值为3.9-5.6mmol/L),酮体10.6mmol/L(0-0.3mmol/L),一组组危急值预示着他有生命危险!
“这是极重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极重度低钾血症,立即转入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进行床边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及进一步诊治。”急诊科余涛教授在查看患者病情后当机立断。
原来,陈先生患有1型糖尿病,其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当随意喝甜饮料或者不控制饮食时,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转而分解脂肪产生酮体。酮体在血液中积累过多,就会引发酮症酸中毒。
据悉,长期以来,陈先生对饮食完全不控制,而且特别嗜好甜食,对饮料也是爱不释手。同时,他使用胰岛素也很不规律。实际上,对于1型糖尿病需要严格避免随意摄入高糖饮料,尤其在胰岛素剂量不足或漏注射时。
“这位患者的动脉血酸碱度pH值6.5,这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遇到的患者中是罕见的。”余涛教授告诉记者,“今年在急诊科接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感染的病例明显增多。由于疾病引发的重症肺炎、脓毒症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病情十分严重。”
重度酮症酸中毒引发紧急抢救
转入EICU后不久,陈先生因严重酸中毒、低钾血症、肺部感染出现呼吸衰竭而接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面对如此罕见的代谢性酸中毒及低钾血症,李莉主任、郑光辉区长、张旻海住院总医师及EICU医护团队立即启动床旁“守夜式”盯梢,精心计算补液的量和速度、不断优化呼吸机参数和CRRT参数、动态评估降糖速度及补钾纠酸效果,全力保住陈先生。
直至次日太阳初升,陈先生的血钾、酸碱、血糖及酮体等指标终于趋近正常。
然而,虽然酮症酸中毒已被纠正,但造成其感染诱因及酮症酸中毒造成的后续损伤仍持续进展中,严重的肺部细菌和真菌感染、脓毒性心肌病、急性肾损伤、异常的凝血功能接踵而至。
在抢救期间,余涛主任全程关注并动态评估患者病情、不断指导优化治疗方案,在EICU二区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和守护下,陈先生的病情逐渐趋于稳定。最终陈先生成功拔除气管导管转出EICU。
住院17天,医护人员将陈先生救了回来。张旻海住院总医师表示,“普通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少见,但是这么重的病人罕见;还能活下来的,更罕见。”陈先生的父亲眼含热泪,言语不多,但是几次真诚鞠躬感激急诊医护给予儿子第二次生命!因此,他出院前还特意给医护人员送来一面锦旗以表达感谢之情。
酮症酸中毒可致命
截至2023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41亿。这一数字表明,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当高,占据了全球糖尿病患者的一大部分。
专家表示,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控制饮食,长期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或者不按时进餐,会引起血糖迅速升高且波动较大,导致糖尿病症状加重,进而诱发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以高血糖、酮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特征,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呼气有烂苹果味、昏迷等症状。”余涛教授还指出,不控制饮食还会使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和电解质失衡进一步加重,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威胁生命。
“甜蜜”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会引发一场生命危机。据记者了解,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预防酮症酸中毒非常重要。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控制血糖,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使用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保持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此外,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也是控制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
文 |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刘文琴 黄睿
图 | 受访者提供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第1眼TV-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