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1眼》新春焕新韵 · 锦绣重庆年|灵蛇起舞迎新春 博物馆里过大年-华龙网

《重庆第1眼》新春焕新韵 · 锦绣重庆年|灵蛇起舞迎新春 博物馆里过大年

2025-02-02 12:30:48 来源: 重庆广电-第1眼TV

图片

蛇年说蛇,重庆这片土地与蛇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远古时,巴人的首领廪君带着巴族部落,一路征战来到江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巴人发现,江州三面环水,廪君姓巴,名务相,觉得此“巴”地和自己有缘,就在这里建立了巴国,并以蛇为图腾。在重庆的各大博物馆,不少珍藏都与蛇有关。今天的节目,一起逛馆寻蛇,说说年俗的故事。

灵蛇起舞喜迎春

今年春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新春文化系列展览之生肖文化展”如期而至。展览以“灵蛇起舞·喜迎春”为主题,汇集了青铜器、陶器、拓片、织绣、皮影、剪纸、年画、玉器等115件(套)与“蛇”及春节传统习俗相关的馆藏文物,为广大市民献上一场“金蛇献瑞”的文化盛宴。

在远古环境中,蛇因独特形态与力量,被神化为蛇神,成为人们祈求庇佑的对象。此次展览也用大量的文物,讲述了蛇文化从自然崇拜到精神升华的历史脉络。

图片

“这个蛇形带钩是在重庆涪陵小田溪那里出土的,是我们所发现的带钩当中最形象化的,它的蛇鳞片特别清晰,反映了蛇在巴人发展历史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跟白虎是相似的,是巴人所崇拜的图腾或者说灵物。”策展人杜芝明告诉记者。

图片

“巴”字,在现代汉语中,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常常依附于别的汉字,比如下巴、盐巴等等。但这个存在感不强的汉字在古代却不简单,尤其对于咱们重庆来说,更是有特别的意义。“巴”字的由来,《说文解字》就有这样的记载:“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巴蛇食象”是重庆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它或是古人对神蛇的想象,或是对部落融合的抽象表述,在不少重庆出土文物中,都能看见“蛇”的身影。拿刚才提到的战国蛇形带钩来说,带钩就是古人随身的束带,重庆出土的带钩,有30%都和灵蛇、神蛇有关,这正是体现了巴人对蛇的崇拜。此次三峡博物馆还展出了一件珍藏——灰陶操蛇镇墓俑。

蛇为何列入十二生肖?

这场展览给出答案

在展厅之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东汉时期的灰陶操蛇镇墓俑。陶俑头长鹿角,戴着簪花,灰俑身着右衽襦衣,左手操蛇,蛇尾卷曲,右手执斧。

策展人杜芝明介绍,在《山海经》里面有很多关于人首蛇身的记载。到东汉,在巴蜀地区比较流行这样的形象。这些执蛇俑,有可能是楚国执蛇俑形象的一种流传,把动物神的力量和人的力量结合在一起。

图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既是智慧的象征,代表着机智与敏锐;又是财富和繁荣的体现,寓意着财源广进、生活富足。此外,蛇还与长寿、生命力等相关联,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蛇的形象与龙难舍难分,更有“蛇为小龙”的说法。中国人信仰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便是人首蛇身的形象。正是凭借巨大的影响力,蛇跻身于中华传统生肖之列,与十二地支中的“巳”对应,成为年俗文化的形象标识。

图片

从远古先民对蛇的神化和尊崇,到蛇的灵瑞在民风民俗中广为流传。在从古至今流传的成语中,“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灵蛇之珠”比喻卓越的才能或珍贵的物品,“金蛇狂舞”,用来形容欢庆、热闹的场面。就在今年春节前,重庆还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2025年迎春IP形象,这幅名为“渝小乙”的IP形象夺得第一,财神帽加上祥云图案,表达财源广进,树叶造型,配合白云和浪花,烘托山清水秀的吉祥之意。

图片

今年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我们再去大渡口区博物馆,看看剪纸传承人手中的年味。

非遗传承 “剪”说中国年

在大渡口区博物馆,各种各样的窗花、国风插花和传统面塑,拉开了“剪说中国年 花影绘春章”乙巳蛇年新春民俗文化展的大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握剪刀,在红纸上轻盈地舞动,现场向市民展示精湛的剪纸技艺。

“剪这条蛇,先把正方形剪成一个圆形,在这个圆上任意选一个点,往纸的中间剪一个蚊香状的盘旋,直到盘到最后面,就会盘出一个小圆圈,这个圆圈不要之后,我们看到蛇的尾巴就是这样,带一点小尖尖”,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堰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徐雪玲演示道。

图片

在传承人的指导下, 一个个蛇形图案一一成型。虽然初次尝试的作品并不完美,不过,大家更看重参与的快乐。“剪了个‘怪相’ ,一看就会、一学就废”,市民沈素芳笑说。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堰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徐雪玲说,蛇图案在剪纸艺术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准确地了解巴文化的内涵,体验非遗剪纸的魅力。大渡口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张倩菡表示,希望借这样的活动,为市民朋友们送上最美好的新春祝福,让每位参与者都感受到传统春节的氛围。

图片

传统年味与非遗互动浓情上演,这个春节,我市各大文博场馆都推出了精彩纷呈的活动,为市民游客端出一份集观赏性、文化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新春文化大餐。

文博魅力 博物馆邀您过大年

这个春节,重庆巴人博物馆推出“巴人·寻踪特展”,展出分为探秘冬笋坝、感知巴文明、实证巴文化和赋能铜罐驿四大单元,全面展示了冬笋坝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

图片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介绍,冬笋坝遗址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开展的巴蜀文化考古工作,展现了巴文化向汉文化转变的历史进程。这个展览是非常专业,且具有高度普及性、观赏性的。

市民李露露认为,这个展览不仅让观众了解到了冬笋坝遗址的发掘历程,还了解到了巴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市民伍毅看来,这个展览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多文物都是他以前没有见过的,特别棒。

图片

春节期间,重庆自然博物馆推出“瑞蛇迎春 巳巳如意”新年系列活动,其中的“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通过“生肖信仰”“草莽蜿蜒”“龙蛇分化”等多个单元,讲述了独特的生肖文化。重庆自然博物馆展览服务部主任李小英表示,今年他们特别推出了“瑞蛇迎春 巳巳如意”的新春科普活动,总计是12大项,累计有50多项次的小活动,欢迎市民们来自然博物馆体验科普活动,欢欢喜喜过大年。

图片

节日里,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也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活动。游客可以在蛇年新春主题墙拍照留念,参加手工拓印报纸体验,通过景区的沉浸式讲解和情景剧表演,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重温历史场景,感悟红岩精神;大足石刻博物馆推出“蛇舞新年 石刻迎福”活动,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亲子拓片,大足剪纸等活动…… 博物馆里过大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趣味和魅力,已经成为一种新年俗。

图片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精气神,也是摸得到的脉与根。春节长假剩下的日子,您也不妨也去博物馆“赶个集”,聆听历史回音,感受文化魅力,收获美感体验,也赋予过年新的仪式感。

(重庆广电-第1眼TV 傅了 吴静 李艺 丁琳 尹力 李嘉博 特约记者 雷强 罗维 田济申 王雪平 李东 谭鑫 报道 )

责任编辑:谭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