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庆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看,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各领域进步。经济全球化在逆境中深化,广阔的市场和资源配置空间依然存在。但地缘政治冲突延宕、大国博弈持续角力,将进一步增加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风险加大,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有所减弱,将对重庆对外贸易与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从国内看,2025年是“十四五”和“十五五”规划期的衔接之年,也是全面深化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谋划未来发展的关键之年,我国将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更高质量的开放和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加快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宏观调控将更加科学地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促进政策落地见效,进一步改善市场预期和提振企业信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重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建设“六个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数字重庆建设为引领,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开展重大项目谋划和建设,着力推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取得新进展,有效提振市场活力与投资信心,持续巩固经济稳定向好态势,让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
稳定投资增长,夯实经济硬支撑
稳定基建投资。加力推进全市“两重”“两新”项目建设,加快资金下达拨付进度。密切跟踪国家2025年提前下达的部分“两重”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专项债扩容领域项目申报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积极争取国家置换债券政策支持,加快债务化解进度。支持融资平台化债和转型发展,增强投融资能力。筛选收费公路、保障性租赁住房、片区型城市更新等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扩面,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投资。
促进工业投资稳定增长。优化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技改专项贷”二十条等政策,调动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积极性。优化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创新应用“市场+资源+应用场景”招商模式,稳定项目投资接续。
促进房地产投资止跌回升。紧抓全国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白名单”项目信贷扩容等政策,争取一批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项目投资。发挥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推动房地产合格项目“应贷尽贷”。
深化延链强链补链,巩固工业增长势头
稳定重点产业及产业链增长。进一步强化赛力斯等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本地配套,推动汽车企业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充分对接,做好新车型上市服务保障。争取人工智能个人电脑、服务器等“新整机”电子订单,加快培育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围绕汽车轻量化、节能降碳等市场,持续优化材料产品结构。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汽车软件等领域,强化“北斗星”“启明星”“满天星”企业培育。大力发展空天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探索“支持政策+应用场景”模式,推动一批新产业加速成势。深化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发展,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等行业优势企业。
加快以资本赋能产业发展。借鉴安徽合肥经验,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引领作用,建立完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投资衔接机制,做大做强产业投资基金集群。充分利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拓宽科技型企业股权融资渠道。
优化消费供给和服务,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持续优化以旧换新政策。加快“换新+回收”体系建设,持续新增线上企业参与家电补贴,加快补贴资金兑付进度,积极探索推出家装厨卫“焕新”政策,全面释放市场潜力。
强化促消费活动赋能。推动全域举办国际精品消费节、火锅产业博览会、小面文化节等活动,办好各类直播活动,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
大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加快培育首发经济和伴手礼品牌,推动更多品牌首店、旗舰店落地。持续推动文旅活动体育赛事“进商圈、进景区、进街区”,持续开发高品质、多元化的服务消费新场景。优化调整促进养老、育幼、家政服务消费的专项政策,鼓励物业服务企业与养老、托育、餐饮、家政等企业开展合作,满足“家门口”“楼底下”优质普惠服务需求。
稳定市场主体,促进外贸外资持续回升
稳定外贸企业订单。深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引导传统内贸企业开放转型,扩大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摩托车、成套装备等出口规模。加大与品牌商对接谈判力度,争取更多笔记本电脑新订单。增加二手车出口试点企业数量,扩大中高端二手车出口规模。
帮扶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深化“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行动,持续推广“渝贸全球”品牌,重点开拓墨西哥、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借鉴四川成都经验,根据目的地、订单签约等情况,对组团赴境外开拓市场的企业或商业协会给予补贴。推动汽车摩托车配件、消费电子、通用机械、五金工具等领域优势企业以跨境电商方式拓展海外市场。
着力稳定和引进外资外企。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进一步降低医药、养老、教育等领域准入门槛,提升外商投资项目备案便利度。
增强互补性与融合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国内区域产业合作。发挥重庆的平台优势和开放优势,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等国内沿线省区市合作,促进“通道+经贸+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川渝合作,协同谋划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等领域重大产业项目。
推动重庆区域协同发展。加快优化全市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产业园区协同发展体系,梳理完善区县差异化招商引资指南,指导各区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加大主城都市区与山区库区的产业园区对口帮扶力度,不断深化“飞地建园”、项目引育、市场互通、科技赋能等方面探索,带动山区库区的产业园区协同发展。
培育壮大区县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支持山区库区各区县聚力发展一个优势制造业,大力培育铜基新材料、面食制品、电子信息、装配式建筑、预制菜、特色轻纺等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借鉴浙江经验,建立龙头企业后备库,“一企一策”精准指导对接,持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持续改善社会预期,提振企业和居民信心
打造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排头兵”。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改一加强”专项行动,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出台《重庆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保障民营经营主体平等使用资源、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为企业投资营造更加安全、便利的发展环境。积极对接国际通行商事规则,及时回应外商投资企业合理诉求,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
稳就业促增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渠道。采取社会保险费缓缴、稳岗返还、就业补助等举措,稳定重点群体就业。引导企业采用改善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提高薪酬待遇水平等方式,增强生产一线岗位的就业吸引力。挖掘乡村规划师、农业经理人等新职业,发展网络直播、夜市经济、零工市场等新业态,丰富就业方式。
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持续推动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扩面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加强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农村困难群众的帮扶,提供针对性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最低生活保障。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第1眼TV-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