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打好稳进增效组合拳 夯实“三农”基本盘-华龙网

万州:打好稳进增效组合拳 夯实“三农”基本盘

2025-01-25 06:30:37 来源: 万州时报

2024年,万州区新建高标准农田10.4万亩,推广稻麦轮作等高产高效模式打造“吨粮田”,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50.6万亩,粮食产量突破50万吨、创16年来新高……“三农”基础正不断夯实。

深冬,在龙沙镇海螺村的水稻田里,绿油油的油菜苗长势喜人。

提起眼前的这片田,村里的种植大户张地埔来了兴致,“这片油菜地之前是水稻田,现在水稻收割了,就用空闲下来的稻田种植油菜,等来年油菜采收之后,菜籽用来榨油,秸秆处理成有机肥,既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又增加了收入。这就是‘稻油轮作’模式。”

万州是全市粮食主产区县之一,去年以来,万州区打好稳进增效组合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粮食产量突破50万吨、创16年来新高。

收割机在田野驰骋。资料图
收割机在田野驰骋。资料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粮食单产、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万州区坚持把农田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粮食安全稳产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全区建设10.4万亩高标准农田,让更多耕地成为丰收沃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为提升耕作效率和粮食产量,万州区着力转变传统耕作模式,重点推广适宜本地的农业机械。2024年万州区加快建设万州区综合农事服务与应急中心,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农机服务,各地农机服务体系不断向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助推全区农业生产活动节本、提质、增效。

“我们开发‘稻+油’‘稻+麦’‘稻+榨菜’‘豆+玉+油’等复合种植,利用冬闲田和冬季光热资源,水稻收获后增种一季油菜、小麦、榨菜等作物,每亩可分别增收油菜130公斤以上、小麦300公斤、榨菜2000公斤,增加种植收益的同时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实现节本增效。”区农业技术与机械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实行标准化建设,对田块进行宜机化改造,坑凼开挖、田坎加固、防逃及防渗膜铺设,形成良好的稻渔共生系统,对配套设施建设区财政补助1500元/亩,连续三年对鱼苗补贴200元/亩,提高种养积极性。通过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1306”的效益目标,即水稻平均亩产1000斤,稻田鱼亩产300斤,0农药0化肥,亩产值达6000元。

科技支撑方面,万州区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借力济宁市兖州区国家重点农机产业集群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启动济宁·万州丘陵山地智慧农机装备研发项目,深入挖掘水稻产能提升的空间与潜力。同四川农业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三峡农科院、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共同组建万州区水稻技术创新平台,从品种、生产、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条创新研发。

为了提高种粮大户和农户的积极性,去年,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水稻单产竞赛比拼,获奖的种粮户可获1000元-5000元不等的奖励。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粮油生产规模经营主体,水稻单产如果较前年全区平均水平高10%、15%以上,则可分别获得100元/亩、200元/亩的奖励。

一年来,推广稻麦轮作等高产高效模式打造“吨粮田”,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50.6万亩,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2025年这样干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万州现代化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区农业农村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区委经济工作会和两会精神,围绕“农村增活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以五良(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策)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早谋划、重落实、见成效,扎实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提单产。筛选并推广优质贡米品种;建立优质稻高产示范片,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建设工厂化育秧中心,培育壮秧、实行机插秧,以1.3万株/亩的合理密度,推广标准化机插秧10万亩,提高单产增加效益。

延链条。建设精品粮油精深加工产业园1个,园区面积5000平方米(配套200亩用于育秧中心炼苗),配套三峡贡米精深加工生产线、优质菜籽油加工生产线1条。

强品牌。充分发挥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优势,构建水稻全产业链“产、学、研、推、加、销”一体化发展,打造三峡贡米区域公用品牌。在太安建设三峡贡米示范基地1万亩,主要以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强村公司的模式;恒合、白土等镇乡主要以国企供销社+大户模式2万亩,通过五统一打造三峡贡米区域公用品牌。

补短板。加大丘陵山地智慧农机装备研发、筛选推广运用,尤其是丘陵山地两行玉米收获机改进升级为突破,加大鲁渝协作研发试验。稳步推进“3+4+N”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应急保障核心骨干网络构建,探索数字农田、数字畜牧等农业产业发展数字化工作,打造一批典型数字化农业生产应用场景。探索建立应急农机装备调度、管理与响应、应急作业服务队伍定期培训、人员保障等体制机制工作。

记者 应凤林

责任编辑: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