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从何而来?南北方小年为何相差一天?一起了解
2025-01-23 07:07:57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各地过小年有哪些特别的仪式感?小年这个日子有什么来头?我们又为什么一直在坚持传承这种仪式感,年俗的传承跟人们的精神气质有着怎样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多元发展、快消文化冲击背景下,为什么这些优秀的民俗传承反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手艺人做糖瓜 考验耐心和体力
糖瓜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经过十多道工序、二十多个小时熬制而成。咬在嘴里,便是对甜蜜生活的美好期盼。
在山东济南的杨庄镇,有着150多位从事糖瓜制作的手艺人,小年时节,正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
发麦芽,做糖瓜,在济南市莱芜区的杨庄镇,小年时候正是最忙碌的一段时间,做一次糖瓜,需要十多道工序、二十多个小时。
慢火熬糖,急火炒糖,再晾糖、取糖,之后是关键环节:上锅拔糖,把冷却好的糖饴挂在木桩上,反复拔制。这个环节最是考验师傅们的体力。
拔糖之后是合缝,这道工序决定着每个糖瓜的大小、厚薄,合缝成功与否,全凭老师傅的经验和手感。
齐心协力,顺利合缝,一条金灿灿的“糖龙”跃然成形,几名老师傅手持“糖龙”来到滚糖床旁,拎起腰间挂着的麻绳,一绕一勒,一个圆滚滚的糖瓜密密实实地滚上熟芝麻,香甜酥脆可口的糖瓜,让小年更添甜蜜滋味。
烙祭灶火烧 品甜蜜年味儿
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吃糖瓜还不够。在河南沁阳的东沁阳村,还有一种甜口的祭灶火烧。小年这一天,当地村民会使出传统绝活来制作这种火烧,村民张大凤就是其中一位。
祭灶火烧用的面,是面粉和山药,馅料主要是红豆、红糖。包好馅、拍成大小相同的扁平状,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烙制环节了。套上炉围,盖上铁鏊,烙制过程因为看不到火炉内部的变化,经验就尤为重要。
热乎乎的祭灶火烧,口感外皮焦脆,内里软糯,香甜味美。在东沁阳村,小年时候的祭灶火烧,只做5天,今年一共做了2000多个,人们不仅自己吃,也预订了寄给外地的亲朋好友,共享家乡的甜蜜年味儿。
小年从何而来?
首先从习俗上看,它与中国古代的祭灶文化关系密切,因此小年又称“祭灶节”。
祭灶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人们在新年前后迎灶王爷,并打扫灶台供奉上精致的食品,表达顺应自然时节变化以及对食物的珍视。
小年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东汉崔寔(shí)的《四民月令》就有记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俗语叫“过了腊八就是年”,古代习俗上,春节周期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年的民俗发展演变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来了解小年的历史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毛巧晖: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先秦的时候,我们有从腊八节开始作为一个过年的周期的习俗,但是我们可以说从汉代开始,基本上从腊月二十三这两天开始作为过年的时间周期的开始,开始准备过年需要的一些物质上的东西。当然从精神上也是一个过渡时期,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开始准备进入忙年的时节。古代,人们非常尊重火,因为有了火人们就可以吃熟食,这对人的生命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还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自然观。
从魏晋时期起,人们逐渐将小年习俗里的迎灶王爷与长寿关联起来。人们在小年时节,会制作糖瓜和一些麦芽糖制作的糕点,供奉在灶台上,表达祈求健康平安的寓意。
到了宋代,祭灶活动较为隆重。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到了明清时期,小年期间祭灶民俗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槽炒豆水盂。”
随着小年与灶火的联系不断紧密,小年的民间特色饮食种类也愈发多样。小年欢快热闹的氛围与灶台间烹煮食物升腾起的烟火气,碰撞出了浓浓的年味儿。南北方的小年日期相差一天,史学界有着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较为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这与清朝时期的官方祭祀活动有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毛巧晖:在清代的时候,腊月二十三原来是祭天的,但雍正年间为了节约开支,就把祭天和祭灶这一天就重合了,所以北方就开始变成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而南方距清代政治文化中心略远一点,所以它就保持了这种过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民间就有一句俗语叫作“官三民四”,当然还有“船五”的说法,就是水上人家在腊月二十五过小年,而南北的小年的民俗差异,北方一般吃的都是水饺,而南方一般吃的都是我们都知道年糕汤圆。虽然南北小年的民俗有差异,但实际上这也是我们中国年节文化中的地域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的一个表现,也是我们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多元性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各地小年有哪些特别的仪式感?
小年民俗因为地域不同也有着不少差异。除了祭灶,还有什么呢?比较常见的北方很多地方,小年这天人们开始蒸发糕、做花馍、炸果子。南方一些地区,小年仪式会更加与众不同,安徽、福建、辽宁这样过小年↑
共同的仪式感 优秀民俗为何愈发受重视?
虽然在饮食或者各种民俗活动上,各地有着不小的差异,但是大江南北在小年这一天,都有着共同的仪式感。那么这种年俗的传承,跟人们的精神气质有着怎样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多元发展,快消文化冲击背景下,为什么一些优秀的民俗传承反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毛巧晖:共同的仪式感产生于什么呢?就是共同的精神追求。尊重传统,祈求吉祥,这是共同的文化心理。另外一个就是对家庭和睦、团圆美满的祈求,无论是南北,体现的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追求团圆的价值观念。
现在,快消文化非常发达,优秀传统文化反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一个就是正因为快消文化,人们开始注重了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个,因为新媒体传播很方便,让大家看到各地优秀文化样态,让大家对各地不同的民俗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兴趣。
所以,在快消文化的背景下,优秀民俗文化反而越来越会被挖掘,而且传播会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李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