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
文/凌泽欣
北宋嘉祐年间,周敦颐受仁宗之命任合州通判,于公元1056年11月到任至1060年6月离任,跨时五年,为时三年零八个月。
合州即今天的合川。周公在合为官期间,为合州龙多山、冠顶山、铜梁山留下了三首优美的诗歌。
周公到任后不久即登龙多山一游,并怀着愉快的心情作七言绝句一首。
书仙台观壁
到官处处须寻胜,惟此合阳无胜寻。
赤水有山仙甚古,跻攀聊足到官心。
注释:
①仙台观,合川龙多山上仙台石旁的道观。
②官,周敦颐自称。
③合阳,即合川(合州)主城。因城建在瑞山之南,涪水之北,按古人阴阳学“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水之南、山之北为阴”的原则命名。
④赤水,距合川西北方一百三十里。史为赤水县,现属重庆市合川区龙凤镇。赤水县始置于隋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属古合州。唐武德年初仍属合州,唐天宝初改属合州巴川,唐乾元初复属合州,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废,七年(公元1074年)复置。周公任合州通判时(公元1056年至1060年),赤水县属合州。
⑤跻攀,攀登之意。
今译:
到地方上任后应当到处寻访名胜,
惟有这合阳城没有什么胜景可寻。
赤水县有山有仙历史悠久高古,
攀登它已经可以满足我的心情。
解析:
此诗抒发了周敦颐到任合州后闲适自怡的心情。诗中所谓“惟此合阳无胜寻”采用“反衬”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认为合州赤水县龙多山的美景更逾越合州主城合阳城景观之意。读此诗可见我国古代官吏已有深入基层,了解地方风情的好风气。全诗用笔平实,措辞自然,信手拈来,无一雕琢,正得诗法。
周公还为合川名胜冠顶山留下七绝一首,名曰:
冠鳌亭
紫霄峰上读书台,深锁云中久不开。
为爱此山真酷似,冠鳌他日我重来。
注释:①冠鳌亭,在距合川(宋合州)主城约 17 公里的双凤镇冠顶山上。
今译:
紫气凝烟的高峰上的读书台,
云雾深深地锁住了久不散开。
爱这山真像是一顶冠戴,
占鳌头他日我还会重来。
解析:
此诗通过对冠顶山的赞美,反映了周公一以贯之的勤于学习和追求上进的品格。诗笔流畅,自然疏朗,语浅意高,恬淡和祥,恰与冠顶山景观氛围相适。
周公还为合州留下七言律诗一首名曰《铜梁山木莲花》,但此诗的创作属地在文史方志记载上却颇有歧议。
重庆出版社1984年10月出版刘知渐点校的明代史学家、旅游家、文学家曹学佺著《蜀中名胜记》第258页记载:“又有观《巴岳木莲》诗云:‘仙姿元是华巅栽,不向东林沼上开。嫩蕊晓随梅雨放,清香时傍竹风来。枝悬缟带垂金弹,瓣落苍苔坠玉杯。若使耶溪少年见,定抛兰浆到岩隈。’是时濂溪判合州事来游,二作亦皆轻逸不沾道学气,可喜也。”若按曹学佺这一记述,此律名为《巴岳木莲》,是濂溪先生(周公自号)任合州通判时到合州属地巴岳山游览时所题。而见(北京)方志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和合川县编修县志委员会点校的史学家张森楷编纂的《民国新修合川县志》下册七十卷2818页,记载其诗诗题又为《铜梁山木莲花诗》,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记载有两点不同之处。一,一载名为《巴岳木莲》,一载名为《铜梁山木莲花》。二,据此而看,一是写的铜梁山的木莲花,一是写的巴岳山的木莲花。此二山在当时虽然都是合州属地,但相距却在100华里之外,其孰是孰非,费人猜测。我作为土生土长的合川人,登合川铜梁山不可数计,也多次上过如今地名为铜梁区的巴岳山。我未注意到巴岳山上有无木莲花,而在铜梁山上,却见过这种木莲花。周公笔下的木莲花,合川人叫玉兰花,是一种多年生常绿乔木树所开之花。其状如莲花,朵大、质润、粉嫩、典雅、贵气,颜色以兰花的粉白、淡绿、浅紫为主,在合川至今亦可多见,就在我家门口犹年年盛开。
曹学佺、张森楷两版本诗的题目有所不同,诗的文字也有所不同。第一句曹本为“仙姿元是华巅栽”,张本为“仙姿疑是华颠栽”;第三句曹本为“嫩蕊晓随梅雨放”,张本为“异蕊每随梅雨放”;这第三句《合州志》另有版本为“异蕊每随榴花放”;虽说曹张二位先贤所记载此诗的诗题和诗的个别文字不尽相同,但诗的内容却是相同的。
我们姑且以《铜梁山木莲花》来欣赏周公的这首好律:
仙姿疑是华颠栽,不向东林沼上开。
异蕊每随梅雨放,清香时傍竹风来。
枝悬缟带垂金弹,瓣落苍台坠玉杯。
若使濂溪年少见,定抛兰桨到岩隈。
注释:
①铜梁山,在合川城南郊,山势如石梁横亘,山色如红铜天成,故名。山有石洞,洞有石床,相传唐闾丘道人在此修炼五十余年羽化而去。明道士张三丰及其师火龙真人亦曾在山上观中修道,有“二仙观”犹在。
②木莲花,合川素有的木本乔木之花。
③华巅,白头。
④东林沼,相传南朝谢灵运在庐山东林寺翻译《涅盘经》凿池植白莲于池,池名东林沼。
⑤缟带,白绢。
⑥岩隈,山岩。
今译:
仙姿玉色似乎插上我的白头,
不向那谢灵运东林池去开放。
奇异的花朵总是随着雨季来,
清爽的香味不时和竹风荡漾。
枝杈上的白绸绢挂着金弹子,
苍台上的花瓣像坠地玉杯样。
假如让年少的周濂溪见到您,
定会舍舟上岸爱你在山岩上。
解析:
此诗与周公《爱莲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木莲花的赞美,同样表达了周公追求高洁,“独爱莲”“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不染不妖,与众不同的高贵品格。
周公为合州写下了优美的传世诗章,合州写周公的诗作也不少。在众多敬周公的诗中,洪成鼎二绝令人叫绝。洪成鼎是湖北应州(今广水市)举人,号悔翁,生卒不详,任过合州合宗书院山长。而合宗书院是因“奉敦颐祀之”而创立的(见《合州县志》三七卷1923页),周公判合是合州史上最为传奇的官员,因为周公而命名的地名如爱莲巷、黑龙池、别凡溪等等,虽时近千年,却至今尚存。洪成鼎曾将周公在合川最传奇的故事写入了诗中,名曰:
客合州黑龙池怀古
闻道涎垂拂座香,元公一喝黑龙藏。
至今池黑龙还隐,何日悬珠照讲堂。
其二
昔日池亭壮古观,澄污兴废每无端。
浑含留得濂溪派,一窍深深井冽寒。
注释:
①合州黑龙池,州志载在合川合阳城文华街,为周敦颐授业处。
②元公,周敦颐。
③黑龙,传说听周公讲座得道的龙。
今译:
悟得真理的龙垂涎香味飘来,
周公喝问你是龙龙躲避藏开。
今天的黑水池中这黑龙还在,
哪一天周公再传道照亮讲台。
(其二)
往昔的池上亭阁依然壮观,
清与浊兴与废总无由说完。
深沉的濂溪周公文脉一派,
这一脉犹若甘洌的深井泉。
解析:
这是一个流传合川近千年的神奇的民间传说故事,湖北来合授业的洪成鼎写进了他的怀古诗中。
这首诗所叙述的故事内容是通过口口相传下来而在明、清时载入方志的,有很多的版本,主要有三个。
洪成鼎诗说,周公在古合州的黑龙池设坛传道。池中的黑龙也变化成人混入授众中听周公讲座。黑龙听得入神时,竟垂涎三尺,龙涎的香味菲菲,周公惊讶地喝问:你非是人而是龙呀,你是从何而来的呀?黑龙连忙潜入旁边的水池中。至今黑龙池上还有与此相关的纪念亭台,黑龙池水正如周公的教派一样还如一潭甘冽的清泉。
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却说,有志书记载周公做合州通判时,经常与客人下棋。有一次,有一个旁观下棋的老人,观棋入神,口水直流,香味扑鼻。周公对老人说,你是龙,怎么到这里来的?老人说,你怎么知道我是龙呢?周公说,从你流涎之香得之,只有龙口之涎才是香的。周公一语道破天机,顿时雷鸣电闪,风雨大作,龙即现出原形,逆小溪而去。周公命人打琢了二十四块方石镇阻溪流,就是今天的通晓桥,在城中的明月街。这个故事见载于《蜀中名胜记》卷之十八,上川东道,重庆府二合州篇“《志》云:‘周元公判州事,尝与客奕,一老人来观,口流涎而香。’公惊曰:‘汝龙也,何以至此?’老人曰:‘安知之?’公曰:‘以涎之尔。’忽大雷电起,老人化龙溯溪而上。公乃令琢方石二十四片以镇之。今通晓桥是其处,在城内之明月街。”
记载中的“明月街”今天还在,听说通晓桥已在城之地下,合川城一直有三山不见山,三桥不见桥之说。黑龙逆溪而上,经由地名接龙街今亦犹存。
关于周公与黑龙的故事,民间也有传说。我幼时就住在名叫黑龙池的那条街,又叫文华街。街不长,幽静古雅,有一处地名叫水府宫或水福宫,就与这个故事相关。我的院邻李昌鸾阿姨出身书香门弟,她应该是这个故事民间版本的口头传人之一。我幼时经常听她为我们这些孩子们讲起这个故事。据她所述:水府宫曾经是周敦颐治学讲学的书院。书院边有一个水池,周敦颐常常在水池中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也变黑了。池中蛰居的一条蚯蚓,因得到周公笔墨的熏陶,悟得周公之道,遂化成龙。得道的黑龙对周公十分感佩和景仰,竟然变一老人天天来书院与周公下棋。某日午后棋中,老人忽打起了瞌睡。酣声震耳,流涎香射。被周公呼醒,老人遂以实言相告,即辞归池去。是夜,老人托梦周公说,我之行藏已为公识破,天帝命我东归大海龙宫。将于明日午时三刻度劫。届时,您会看见一条蚯蚓,那即是吾身。祈求周公送我一程。周公得梦次日午后三刻,合川城头,果然乌天黑地,雷电交加,暴雨如注,街道上大水奔流。周敦颐见街沿有一条蚯蚓,忙用双手将它捧起,放入街道的流水中。彼时,轰雷闪电惊天动地,蚯蚓突然变成一条黑龙朝周公三鞠躬后,顺着文华街、靛市街积水潮流向涪江方向而去。黑龙跃入涪江溪口处名别凡溪,说是黑龙告别凡间之溪。合川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别凡溪上盖了一个农贸商品市场,叫别凡溪市场。我常到这市场买菜,不时想起这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也想起曾经帮助治合的周公,不胜感念唏嘘。
作者简介:
凌泽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重庆市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主任、《中华辞赋》编委,《瞿塘潮诗评》《重庆诗词》编委会主任。曾任重庆市政协委员,合川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等职。
出版《中华诗词格律及写作常识讲义》《中华对联入门简明讲义》《凌泽欣诗词三百首》等册。有诗词楹联作品获“中华好诗词”,摩崖刻挂景区若干,多次任省市及全国诗词征奖大赛评委或组长。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第1眼TV-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