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基层 聆听青春奋斗之声——专访彭水县善感乡周家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国远-华龙网

走进基层 聆听青春奋斗之声——专访彭水县善感乡周家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国远

2025-01-22 10:21:47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导读:2023年5月,一纸任命让他换了身份,从90后“青年教师”到“驻村书记”, 离开校园来到了彭水县善感乡周家寨村,年轻的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民声,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描绘了不一样的青春色彩。

今天,“百村百赞”活动组委会秘书处采访到了彭水县善感乡周家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国远。

百村百赞:书记,您到农村来的初衷是什么?

张国远:我叫张国远,来自重庆市农业学校,2023年5月在市农业农村委帮扶集团选派下,派驻到彭水县善感乡周家寨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我们学校百年来始终坚持“农校姓农”初心,正是被这样的氛围熏陶感染,我积极响应时代召唤,主动请缨到村里去,到最能锻炼的地方去,在最宝贵的年华做最值得做的事,把农校青年人的热血和汗水挥洒在农村的土地上,更好、更快、更近地为乡村振兴服务。从三尺讲台到广阔乡间田野,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服务“三农”的使命与担当。同时,我也希望通过实践探索农业职教力量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着力点,用实际行动诠释90后“斜杠青年”该有的样子。

百村百赞:驻村这一年多,您对于乡村振兴有什么体会?

张国远:这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绵绵用力,一棒接着一棒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对我来说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需要我们真诚沟通、公正廉洁、务实为民、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目前已驻村1年半,我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不易,能够亲身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中,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我们需要与村民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每当看到村民们因为我们的努力而露出满意的笑容时,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另外,担任第一书记也锻炼了我的协调能力,在农村工作中,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需要与不同的人群沟通协调,这些经历对我来说都是成长提升的机会。

百村百赞:在具体开展乡村工作时,您遇到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张国远:初到周家寨村时,我被眼前山好水静的秀美景色所吸引:乌江潺潺,山峦叠翠,好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村民们脸上淳朴的笑容,热情地招呼着我,让我觉得这里真是山好水好人也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了风光无限好的背后有着村民们生活的艰辛。山峦叠翠,也就意味着高山居民需要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垦种地,意味着地理位置较偏,地势崎岖,日常交通必然是坡陡弯急、回环往复,出行不便。有一次晚上走访监测户后,要开车从高山下去回村委会,夜间光线不足,道路又曲曲折折,一不小心轮胎就悬空在路边,幸好同行的是两个壮汉,还能把车推回路上,可那常年在村的“一老一小”可没这力气。经过了解,这条路是新修好的村道,还没有多余的资金来进行道路亮化工程,是一条让群众提心吊胆的“摸黑路”。在这时,我萌生了想要为这里做点什么,帮助村民们改善生活的念头。

我赶紧行动,接洽多方社会资源,最后通过“党建结对”关系联系上中央外办纪检监察组党支部及我的“娘家人”——市农业农村委帮扶集团,努力协调30万元为村里安装了100盏太阳能路灯,并顺利在2024年12月安装完成,高山居民90户360人直接受益,辐射全村298户1200人。这些路灯不仅节能环保,还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散步的安全问题。

“亮了、亮了、亮了……以前晚上出门总是提心吊胆,现在有了亮堂的路灯,感觉安心多咯!”随着村民们的一阵阵欢呼,太阳能路灯瞬间照亮,大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看似“小”的路灯,实则点亮了“大”民生。只有真正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才能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让人民群众进一步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百村百赞:您觉得制约乡村发展的因素是什么?还需要迫切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哪方面支持?

张国远:我们村的发展现在还是缺少留得下、干得好的“三农”队伍,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选择外出务工了,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和小孩,劳动能力有限不说,思想观念也比较保守,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很低,这就使得村里在发展一些稍微复杂点的项目时,显得有些吃力。去年我争取到一个50万柑橘产业提升项目,要安装些水肥一体化设备,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手去维护,最后还是草草收场。除了产业上缺乏运营人才,作为“领路人”的干部队伍也面临“青黄不接”的情况。“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上了年纪的“老兵”干部们虽然经验丰富、威望高,但面对日趋复杂的日常工作和快速发展新形势,显得力不从心;年轻干部又因待遇保障不足出现了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

我认为,目前最迫切的就是要吸引本土的人才回流和提升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比如给回村创业的年轻人提供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扶持,让他们愿意回来发展;同时,想办法改善村里学校的教学条件,邀请优秀的教师来任教,提高村里整体的教育水平,这样不仅能让出去的人愿意带着孩子回来,还能为村里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

百村百赞:请谈谈您在推进乡村品牌建设方面的工作经验。

张国远:驻村以来,我也很关注乡村品牌建设。我认为它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提高我村特色产业——老鹰茶和柑橘产业发展,结合彭水“三张优势牌——民族、生态、文化”,推出“周家寨老鹰茶小饮杯”品牌和“多彩善感、多汁善柑”柑橘品牌。我认为,搞好品牌建设首先要深入市场调研,要明确品牌定位,找准产品的独特优势,避免与其他品牌重叠;其次要注重产品品质,确保质量过硬的基础上加大包装和宣传,提升品牌的外在形象;最后要拓宽销售渠道,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线上营销,提高产品“私域流量”的市场转化。

百村百赞:对于发展乡村产业,你还有什么新点子?

张国远:我们村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些是我们发展乡村产业的宝贵财富,也为多元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能。结合山水风光和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旅游,是我们村的主要发展方向,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与时俱进,水电供应不稳定等问题影响了游客体验感,制约了产业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农民对新产业、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有限,导致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不高。

结合一年半的驻村工作经验,我认为发展乡村产业首先要根据本地特色资源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这个规划坚持初心、保持耐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发展产业不能盲目,前期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中期加强技术类、经营类人员培训和培育包括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内的新型经营主体,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后期完善产业链条,开发新业态,拓宽市场。总之,发展乡村产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

百村百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已颁布实施,请谈谈您对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认识。

张国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桥梁,能够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同时也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目前最大的挑战在于部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许多村民习惯于传统农耕生活,对新鲜事物接受度不高,我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未来充满希望,不仅能够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百村百赞:请谈谈您对于“百村百赞”活动的看法。

张国远:我是在驻村书记群里看到咱们“百村百赞”活动的。第一次看就吸引了我,因为当时我正在寻找同路人,解答村庄发展的困惑,这个信息来得正当时。“百村百赞”活动走在了乡村共同体发展的前列。“百村百赞”活动被“点赞”的乡村成为我们其他村学习的榜样,激发出一种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这在当前是很难得的。其次,“百村百赞”给我们所有参与进来的乡村增加了曝光度,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游客量,企业也有可能被吸引而来投资兴业,有助于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相互汇集。好平台要持续办,办得更接“地气”,我也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关注和支持农村发展,共同参与到“百村百赞”的行动中来,携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百村百赞:请您再谈谈今后乡村工作的规划。

张国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实施,乡村发展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村也不例外。一二三产融合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但同时,也面临人才不足、产业韧性不强等问题。因此,一是将继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二是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运营;三是持续吸引年轻人投身农村、扎根农村。我期待我们的村庄能够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让更多的人看到乡村振兴的成果。

【延展阅读】

坐落在乌江之畔的善感乡周家寨村,地处乌江画廊生态旅游示范带精品段,环境优美,江面开阔,生态良好,物种繁多,苗乡风情浓郁,已然从过去的乌江彭水电站库区移民点蝶变为今日集观光、旅游、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是彭水的南大门,紧邻酉阳龚滩古镇,与贵州省沿河县洪渡古镇隔江相望。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有298户、1200人,少数民族699人(土家族570人和苗族129人),其中脱贫户100户451人,是典型的山区民族地区。辖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全村产业主要以柑橘、农业观光园、玉米、生猪为主,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一产柑橘、观光采摘、老鹰茶,二产净菜加工,三产乡村旅游)。周家寨村曾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重庆市最美乡村”“重庆全域旅游示范村”“重庆市生态村”等,2022年成功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责任编辑:徐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