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查: “美人制造”中,他们扮演了什么角色
2025-01-22 09:41:11 来源: 潮新闻
潮新闻 记者 俞可薇 通讯员 刘剑
“2万的鼻子÷36期=18元/天,8万的胸÷36期=74元/天,支持0首付分期,变美投资一下自己。”
半夜23时,“王哥”开始在朋友圈“营业”。
“王哥”是一名医美咨询师。一般,医美咨询师被定义为于美容整形机构中从事咨询工作的、在整形医生和求美者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从业者。同样,在国内医疗美容机构人员组成中,医美咨询师是非常重要也是较为缺乏专业训练的人员。
杭州市民周女士不久前就在医美咨询师和医疗美容机构的设计下,陷入一场“拼房杀猪盘”骗局,被诱骗消费6万元。最终,在警方协调下,对方答应退还5.7万元。
“拼房杀猪盘”是什么?医美咨询师又扮演了什么角色?自2024年6月认识“王哥”后,记者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卧底,探寻骗局背后的真相。
潜伏“入局”
搭上“王哥”并非易事。
经朋友介绍,记者借口“想成为医美咨询师”,加上了医美咨询师“小振”的微信。两周后,他推荐了“季姐”,“你去找她,看她缺不缺人。”
在一家美容机构会见室,记者见到了“季姐”。“现在的美容机构,都得靠医美咨询师及其下线把人吸引来,你想做这行算你聪明!”“季姐”说,做得好的医美咨询师年薪有200万元。她指了指刚进门的“王哥”,“他一个月光注射都能做三四十万元。”见记者一脸惊讶,“王哥”递上了“邀请函”:“来感受下我们的年会,你就明白了。”
此后,记者赶到江苏无锡与“王哥”会合。他带着记者等人走进一家酒店的会议厅,可容纳600人的大厅坐得满满当当。
所谓的“年会”,更像是一场大型洗脑会。一名打扮时髦的阿姨上台发言:“大家看我是不是只有50多岁,其实我已经74岁了。因为带客户做项目时,我自己也能免费做。你们猜我今年赚了多少?200多万!”大厅气氛瞬间达到高潮,许多人疯狂鼓掌。
年会结束后,记者被拉进一个“玲姐团队财富交流群”,开始“学徒”生涯。这个群里,“玲姐”是销售总监,医美咨询师“王哥”是她的下家,而记者和另外几名美容院的工作人员则是“王哥”的下家。
造梦还是圈钱
大部分医美咨询师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在美容医院当销售顾问获取固定工资,一是在企业官网、小程序、群聊等私域空间自行开拓客户,与不同机构合作收取提成。
“小振”几乎每晚泡在酒吧,“里面很多客人都是我的潜在客户。”
更多医美咨询师则“驻扎”在社交平台上,通过分享医美知识,吸引潜在客户。
渠道不一样,话术却大同小异。“我们制造需求,挖掘女性脸上的问题进行推销,再制定医美手术建议方案,最后到合作的医院开单缴费,安排手术。”“小振”说,他们的工资体系都是统一的:按顾客消费金额分提成。“玲姐”之类的销售总监拿40%,美容医院拿40%,下游店家美容院、美甲店等拿10%,医美咨询师拿10%以及固定工资。
为赚更多钱,医美咨询师费尽心思和美容医院谈判,以客源为筹码获取更高返点,而客户的健康却极少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像玻尿酸打进人体是不能被百分百吸收的,时间一长皮肤就垮了。”医美咨询师“年年”告诉记者,即便如此,她仍会推荐客户打玻尿酸,因为成交率高。
鼓动顾客就像“造梦”。“年年”他们倾听客户的故事,同情她们的遭遇并将原因归结为“不够美”。如果客户因金额过高犹豫不决,他们便苦口婆心地劝:“先刷信用卡,美丽不能等。”为了让顾客更快付钱,一些美容医院还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专门办公室供金融机构处理贷款事宜,提高完单率。杭州市富阳区一家足浴店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身边就有人因贷款整形而背上债务。
“透支钱财做医美,说明她们有需求,不在我这里做也会去别的地方做,我为什么不赚这个钱?”“年年”淡然地说。
网中鱼变织网人
“玲姐团队财富交流群”定期开课,在其教学课件里,记者知道了“拼房杀猪盘”的真相——美容院与医疗美容机构合谋,以安排“托”与顾客拼一间房间的形式,设计剧本诱骗顾客到医疗美容机构消费。
“客户在一个房间做护肤项目时,美容院的工作人员会询问是否接受拼房。一旦客户同意,美容院提前安排的‘托’——一名漂亮女人就登场了,一场‘围猎’也开始了。”课件里说,其间漂亮女人会出门,工作人员假装窃窃私语,以“她怎么变漂亮了”“她做了什么项目”等话语吸引客户。等漂亮女人进来,工作人员再假装询问,漂亮女人则介绍医美项目情况,工作人员会“恰到好处”地表达需求,并游说客户一起做。如果客户有意向,工作人员就催促客户一起转钱并约好做医美的时间。
“玲姐”承诺,“托”转过去的钱事后都会返还,客户成单还能收到返利,每次有客户交钱,群里就有人发“喜讯”。记者待在群里的一个多月里,就看到群里共成交了三单,每单10万元。
“拼房杀猪盘”手段并不高级,可为何还有人深陷其中?跟着医美咨询师频繁进出医疗美容机构期间,记者试图找寻答案。
每天,部分机构的手术一台接一台。躺在冰冷手术台上的女生,都在医美咨询师的口中,得到过属于自己的“美梦”,或许是合照中不再黯淡的存在,或许是情感中的优势地位。然而,手术结束后,她们更多面临的是无止境的修复。
今年35岁的“玉清”刚做完第8次修复手术。她给记者看了原先的照片,眼睛很大,鼻梁高挺。“还不够漂亮吗?”记者很疑惑。
“不够。”她直视记者说,“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感情后,我陷入了自我怀疑,一定是我还不够漂亮。”在医美咨询师介绍下,她选择整形,却因为手术不成功开始修复鼻子,前后花费数十万元,鼻子却越来越假,皮肤组织还受到了伤害。
可“玉清”仍深陷修复之路,甚至为了有更多钱进行修复,成为医美咨询师的新下线,“介绍别人做3万元的鼻子,我能拿回扣三四千元。”
“美梦”背后,伤害不容小觑。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孙燚看来,一些医美机构缺乏相关技术,为了完成经济指标加大药物剂量,导致不当后果,“我们接诊的患者中,有一半是来做修复手术的。”而消费者不顾一切投身医美,与营销手段不无关系。
这两天,“小振”又发出招聘启事,还劝说记者要把握机会。可记者的脑海里,却只有“玉清”坐在对面,坚定地说:“不够。”
责任编辑:杜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