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今日谈 | 重庆如何让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2025-01-22 06:00:49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
踏上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新征程,如何加速跑、加油干、向前进?2025重庆两会期间,第1眼TV-华龙网推出《两会今日谈》系列报道,每日聚焦一个主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建设新重庆建言献策,逐梦新时代,谋划新发展。
【本期主题】
富民惠民安民
2025重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取得新成效。今年,重庆将如何接续办好15件重点民生实事?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带来这些新思路、新举措。
市政协委员罗阳:
建议推广“父母岗前心理培训”计划 守护儿童心理健康
近年来,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关注,“为200万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纳入15件重点民生实事。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罗阳表示,儿童的身心健康对其学业、社交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如何有效减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罗阳建议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父母岗前心理培训”计划。通过社区医院、学校等平台,开设温馨实用的育儿课程,内容涵盖儿童心理发展、爱的能力、亲子沟通技巧等,帮助父母用科学的方式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同时,建立家长互助小组,让父母们在交流中互相支持、分享经验,共同提升育儿能力。
罗阳认为,应该关注社会的竞争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缓解教育焦虑,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
亲子关系疏离是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导火索。为此,罗阳建议,家长应意识到儿童心理问题的本质,通过增加高质量陪伴、改善沟通方式、设定合理期望、培养情感表达能力等措施,逐步修复和强化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引导孩子成为独特的人才。
市人大代表陈仕江:
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 护好群众“健康线”撑起药农“钱袋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八大工程,建设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和中医优势专科集群,推进重庆中药城项目,打造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市人大代表,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中药种植研究所所长兼冬虫夏草研究所所长陈仕江表示,中药的种植和研发既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又影响到药农的收入高低,都涉及民生福祉的改善。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八大工程”,陈仕江感触颇深。
陈仕江指出,重庆山区面积广、生态环境佳,适宜中药材种植。他调研发现,全国常用 363 种中药材中,重庆有 306 种,占比 84% 。重庆黄连、青蒿、山银花等道地药材闻名全国,部分还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如石柱黄连、酉阳青蒿,不仅产量可观,还带动大量就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陈仕江提出建议,制定重庆市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依据各地资源和生态条件,科学布局生产基地,明确道地优势药材适宜区,引导产业聚集,保障药材品质,形成特色格局。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市和主产区县设立 “中药材产业振兴发展专项”,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引进培养领军人才,打造科研平台。同时,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建立数字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质量监控与追溯,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市政协委员程虎:
推动“夜校”发展 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新需求
“夜校在晚间时段为中青年群体提供贴近生活场景,具有多元化、实用性、技能性的艺术培训课程,所以深受年轻人喜欢。”市政协委员程虎说,根据调研,不到一年时间,在观音桥九街、北仓等地因地制宜组织开办起17家不同主题的青年夜校,形成教师团队72人,开课200余场次。
虽然发展形势可喜,但程虎也注意到,当前,我市以夜校为抓手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在起步发展阶段,存在师资力量供给紧张等问题。
“夜校可以建立‘端菜’‘点菜’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制度。”程虎说,根据夜校学员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程度,能让服务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和实际。
此外,他认为夜校还可以尝试探索完善“公益+优惠”的收费制度,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在开设公益免费课程基础上,推动优惠收费服务,建立适宜的优惠收费机制。不仅有利于优质师资力量的引进,丰富夜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夜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能实现夜校从公益性免费服务到精品文化服务的供给升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新的延伸突破。
市政协委员罗学文:
加快养老照护专业人才培养
“2023年末重庆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65.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0%,养老照护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市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罗学文说。根据调研,他提出相关建议。
罗学文表示,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应着力扩大养老护理员稳定来源。如支持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不足地区与劳务输出地开展劳务协作。吸引更多养老服务人才返乡入乡就业创业,促进养老服务人才跨区县有序流动。
在着力提升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素质方面,应坚持以用为本、以岗砺才,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和技术技能培训,建立健全职业水平评价机制。深化医养结合发展,加强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协同配合,健全稳定顺畅的双向转接绿色通道。
此外,还可以借助科技支撑,着力加快智慧养老技术研发应用。如推动照护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产品研发应用,为老年人视力、听力、记忆力、运动控制力等功能退化缺损提供智能科技代偿,辅助和代替人力照护。
市政协委员陈泳霖:
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 守护市民“耳畔安宁”
如何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守护市民“耳畔安宁”?市政协委员,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监测处副处长陈泳霖建议,规划新建道路时,避开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采用地下通道等立体交通方式,减少地面轨道交通布设。此外,城区毗邻道路新建住宅项目规划设计时,利用平面布局防治交通噪声,面向道路首排建筑采用高层建筑形成屏障,临路首排建筑宜开发为商业或商住两用功能。
近年来,机动车数量呈暴发式增长,车流量饱和以及交通堵塞引起的发动机噪声、鸣号噪声,也是噪音污染的重要来源。对此,陈泳霖建议,提高车辆电动化率,尤其积极推广大型电车,降低重型车噪声污染;打击改装车辆,遏制拆除或损坏消声器等行为。此外,还可以采取路堑和隧道、声屏障、绿化林带等措施降低噪声污染。
陈泳霖还建议,开展道路交通噪声污染评估试点,根据道路的历史投诉记录、交通流量、车辆类型、道路条件、周边环境敏感性、噪声监测结果水平等,合理评估道路交通噪声的污染程度,筛选出道路交通噪声重点污染路段,制定“一路一策”噪声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分批分期开展噪声污染治理,缓解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
市人大代表杨一:
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重庆市人大代表,长寿区菩提街道党工委书记杨一,针对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
在提升消费能力方面,开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建立 “银发人才” 信息库,促进老年人就业增收,并加强养老服务宣传,增强老年人消费意愿;在强化供给能力上,要加强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职业培训与薪酬保障,鼓励利用 “互联网 +” 拓展服务。
此外她还认为,为满足老年人就医需求,应深化医养结合,完善长护险机制,在社区增设健康服务阵地,推广 “家庭养老床位” 模式,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在优化养老环境方面,加大适老化改造政策支持,利用闲置用房建设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开展智能信息技术培训,帮助老年人跨越 “数字鸿沟”,同时借助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打造丰富的智慧养老服务场景。
“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是老龄化社会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杨一表示。
文/记者 林楠 陈雨 姜念月 伊永军 向含笑 王力越
责任编辑:伊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