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消费更是投资!从不低于4%到高于4% 教育经费逐年“只增不减”-华龙网

是消费更是投资!从不低于4%到高于4% 教育经费逐年“只增不减”

2025-01-20 11:02:24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首次提出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

《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预算拨款和绩效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和“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于4%。

图片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杨银付:《纲要》里面明确提出了高于4%,过去是(要求)不低于4%,体现我们重视的程度。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这是一个创新。教育不能把它看作是简单的消费事业,它是花钱的,但它更是投资,而且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投资,比如说我们两个只增不减,要执行制度,守住底线。

图片

除了财政投入的主渠道外,《纲要》还提出“搭建高校、企业、社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经费筹措合作机制。发挥各级教育基金会作用,引导规范社会力量投入和捐赠教育。”也就是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总量,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图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于发友:比如说加大教育基金会捐赠和投入教育,还有高校企业和产业行业这种协同育人经费的筹措也是一个角度。还有包括我们要优化教育支出,强化对教育的经费监管和绩效评价。加大投入和绩效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一种机制,这本身也是一种改革的角度。

人口变化给基础教育带来新问题新挑战

近几年,人口形势的变化给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要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

那么,如何随着基础教育学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提前布局、统筹调配教育资源呢?继续来看专家的解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马晓强:少子化带来了学龄人口排浪式的冲击。我们的学前教育学龄前儿童在2020年达到高峰,小学在2023年达到高峰。接下来初中2026年到高峰,高中2029(年),高等教育2032年预计会达到一个人口的高峰。那么整体到2035年开始,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才会逐渐地回到一个比较相对平稳的状态,未来10年都会处在我们人口的急剧变化的一个阶段。这次《纲要》面临的人口形势和它主动去应对人口变化的任务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紧迫的。

图片

《纲要》提出,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机制,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加强近期和中长期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马晓强:不能说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必须搞一套资源的统筹调配机制,以有余来补不足,所以要提高资源的管理层级,把近期的需求和远期的变化结合起来。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就是要提高基础教育的管理层级,比方说小学来到了高峰,那么初中和高中相对人口还没有高峰来之前,如何把他们剩余的一些教育资源,校舍、条件、师资可以去支援小学高峰。通过提高基础教育学段的资源调配机制,比较平稳地迎峰和度峰。

“人工智能”写入《纲要》 促进教育变革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发生深刻变革,《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特别关注到人工智能这一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变量。

《纲要》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图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李永智:不是说促进教育发展,而是促进教育变革,变革两个字,是非常有深意的。我们原来需要做大量的知识学习,那么现在可能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会在学习的时间当中减少,会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和与人工智能机器协同生活、协同工作、协同生产的能力,为明天人工智能时代来培养人才。学生素养提升,一个切入点是教师的素养,我们一定要为明天的突破做好准备,这也是教育一个非常具有战略性的功能。

图片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快教育拥抱人工智能的进程。2024年12月,教育部就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门发文,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图片

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近两年,人工智能已成为众多高校的通识必修课,仅复旦大学就推出超过110门人工智能领域课程。

责任编辑:郑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