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艺术”演绎“新生活”
2025-01-18 08:08:29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戏如人生,一窗砂纸,演绎古今传奇。近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零口街道孟塬村,皮影艺人孙卫正紧锣密鼓地排练皮影戏传统经典剧目《金琬钗》,以迎接蛇年的到来。
一方幕布、一盏明灯,随着器乐声响起,造型各异、情态多样的皮影形象在孙卫双手的操弄下上下跳跃、左右腾挪……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每年春节期间都是最忙的,今年已经接到很多省、市的邀请,我们也准备了好多不同类型的皮影节目。”今年28岁的孙卫出生于皮影世家,“临潼孙家皮影”历经五代传承,已有100余年的传承历史。2008年6月,“临潼孙家皮影”被列入西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自幼受家庭氛围熏陶,孙卫从小便跟随爷爷孙景发和父亲孙小权学习皮影戏,对皮影情有独钟。通过近20年的学习实践,孙卫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尤为擅长“挑签”表演。2024年3月,孙卫被确定为临潼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潼孙家皮影”代表性传承人。
孙家皮影戏所用皮影造型精巧细致,高约11寸,形体较陕西其他地方的皮影略小。演唱采取碗碗腔和道情唱法,表演通常由7至10人组成,大多为家族成员。
“皮影戏演出的大都是传统戏曲,剧中人物按照生、净、丑、末、旦和文武官、兵的形象刻制。演出时,根据锣鼓节奏牵动竹竿,根据剧情发展操纵人物上场,或坐或立,或来或去。同时,配以吟唱和道白。”孙卫介绍,表演中最难的是武戏,武戏中经常要用到刀、枪、剑,比如,出刀和出枪,角度和速度都不一样,仅仅用一个大拇指来挑、推、揉、拖、翻转,非常困难。“一台皮影戏,幕布方寸间,背后却像是一个战场,每个人身兼数职,配合默契。”
“皮影戏,这一摇曳在光影中的千年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多重意义,它巧妙地融合了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种。”孙卫介绍,皮影戏中的人物造型各异、色彩鲜艳、工艺精湛,每一幅皮影作品都是民间艺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孙家皮影戏主要剧目有《梅花钗》《金琬钗》《婆媳之间》《梁秋燕》《三世仇》等,收藏的祖传手抄剧本就有240多本、皮影100余套、道具100余件以及各类皮影头茬600余幅。”一次次演出经历,让孙卫对如何传承弘扬皮影艺术有了自己的理解,皮影不该只“藏”在一方幕布后,必须更多地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更好地吸引年轻一代。
“皮影是历史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要珍惜和传承好;皮影又是时代的,只有烙上时代印记,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为适应当前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孙卫在遵循皮影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熊出没之回家过年》《龟兔赛跑》《小羊过河》《鲤鱼跳龙门》等现代动漫皮影剧,寓教于乐,很受市场和年轻人欢迎。
“《熊出没之回家过年》是我最满意的一次创新实践。”孙卫说,这部专门为少年儿童量身打造的童话剧,加入了月琴、板胡、二弦、梆子等乐器演奏,使传统与现代水乳交融,将皮影以一种全新的模样呈现在观众面前。
对于儿子的创新尝试,父亲孙小权非常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能忽视当下社会的文化环境,要把皮影这个历史悠久的艺术传承下去,一定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与游戏、动漫、影视“跨圈”合作,和篮球明星、商业品牌联名设计,组织皮影公益演出,制作皮影国潮文创产品……近年来,围绕“皮影+”,孙卫不断探索创新。
非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根脉。非遗传承人,是这根脉上最活跃的细胞。“不同的时代,艺术表现形式和观演模式都有区别,但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传统文化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孙卫说,非遗传承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并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之中,才能确保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发展,才能使一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洁 通讯员 王三合
责任编辑:王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