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张名片”亮出心育特色!新村国奥小学让“德心融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2025-01-23 10:19:57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编者按:
心育是德育的内化之源,德育也为心育提供了价值导向和行为标准。二者相融相生,似鸟之双翼。
新村国奥小学寻根新村精神,历经八年四季轮转,对美的理解不断更新迭代,以“心的温暖 美的行动”为实践路径,探索出了至美教育理念。
学校一直强化心理健康和德育融合,以“心的温暖,美的行动”为核心理念,构建了心美心育课程体系,强化课程融合,强化多方联动,扎实开展心育与德育融合发展系列活动,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频频点赞。
擦亮“心名片”,育见“小美满”。近日,第1眼TV-华龙网聚焦新村国奥小学近年来的德心“融合教育”模式,关注心育课程、队伍建设、心育环境、特色活动、预警干预,让“五张名片”成为新村国奥小学打造“全融合”心育空间最具辨识度的教育标识。
![图片1](https://res.cqnews.net/contentcloud/1/REPRINT/MEDIA/PICTURE/2025/1/17/bfe322423dd74a7b8f1f25417c6c0744_wh1264x1178.png)
心育课程名片——
心育课程特色化 拓宽多元发展“心视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直以来,新村国奥小学坚持“育人重育心,心育促德育”理念,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短板弱项,探索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疏导、危机转介、跟踪治疗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在教育部、市教委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的政策引领下,学校以美育为出发点,确定了“心的温暖,美的行动”为价值导向的心美心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以“预防”为先,通过基础、融合、主题、环境、共生五大课程助力心育工作全面落地。
2024年,学校持续创新,结合《你好!二十四节气》综合美育课程,链接心理健康系列化开展特色主题课程《节气育心》。课程以节气文化养性,时节之美育心两条途径,全年开展春夏秋冬四个心育主题,每季六个节气将紧紧围绕这一季的主题落实六个心理健康活动。
学校以“课堂+项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美感启蒙,多元挖掘课程资源,多学科融合将大自然与传统文化搬到课堂上,让孩子们通过设计解决方案、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笔记、绘图等方式追根溯源,将了解节气引向深处,认真领略中国古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的智慧。在孩子们灵动思维的碰撞下,他们将自己所了解到的节气知识以诗文、书签、绘画、日历为载体,用艺术的方式立体灵动地呈现出来。
![图片3](https://res.cqnews.net/contentcloud/1/REPRINT/MEDIA/PICTURE/2025/1/17/d57ffbd20be5432d8bfeb696e6f9a95e_wh610x309.png)
队伍建设名片——
基层队伍系统化 构建全员培训 “心格局”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前提,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的“定海神针”,而掌握其“开关”者则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学校高度重视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现有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均获得重庆市赛课一等奖第一名。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也通过全员培训的形式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层队伍建设的专业素养。
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一是每学期邀请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名师走进校园,开展2次集中培训(期初、期中),主题涵盖“职业倦怠与自我关爱”“师生关系与沟通技巧”等,每次培训至少1小时;二是利用线上优质资源开展培训。甄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推送市区心育专家线上讲座等,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4学时学习,内容涉及情绪疏导、学习困难应对、家校沟通心理策略等,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剖析、模拟演练,深化教师对学生心理的认知,提升辅导技能。
面向班主任的培训。一是每学期推选3-5名班主任参加江北区组织的心理健康专题培训,并考核合格;二是由心理专职教师为班主任开展每月一次的心育微讲座,主题包括“应急处理流程”“家校沟通中的心育协同作用”“特殊学生心理关怀策略”“班主任的情绪管理”等,学习后开展集中讨论交流,巩固学习成果。
面向学生的培训。2024年以来,学校携手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开展的心理关爱项目已推进至第十期,持续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每学年,学校会针对5 - 6年级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由谭丽校医与专职心理健康老师从生理、心理层面展开,帮助学生以客观、从容的态度面对自身变化,提升健康意识;2024年12月25日,共青团江北区委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吴影老师入校开展“改变,迎接更美好的未来”主题授课,培养学生应对改变与情绪管理的能力,助力学生实现自我成长;2025年1月,为缓解学生考前压力,心理老师在集体朝会上传授呼吸放松法、正念冥想等减压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重树信心。
面向家长的培训。每学期不定期向家长推送市区心育专家线上讲座和校本资源;每学期期中召开1次线下心育专题家长会,邀请专家开展心育讲座;在每学期举行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设置心理健康微讲座和亲子互动活动。
![图片8](https://res.cqnews.net/contentcloud/1/REPRINT/MEDIA/PICTURE/2025/1/17/38d9efc42bea4f9d82a6bb3850994cce_wh602x367.png)
心育环境名片——
心理辅导专业化 打造心育服务“资源区”
育人先育心,育心为育人。学校整体规划校园物质环境,使校园处处静心、悦心、怡心、润心,以心境相融的“育心”环境,促进师生人格的提升。
以“境”育心,以“心”化人。学校升级打造心理咨询室和团辅室,利用校园各个空间,打造独特的心育环境,增强师生的心理互动体验。
心灵涂鸦墙:结合艺术表达的方式,为师生提供及时表达内在的渠道。师生通过拨动亮片,独立或团体共同完成手绘作品,促进心灵的成长和治愈。
心灵秘境:学校将二楼空旷廊道小木屋设计为“秘密花园”,学生可以绘画、涂色,创造内心的秘密花园,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
解压小铺:三楼解压小铺陈列了各式各样的解压玩具,为师生提供了更多解压和表达情绪的方式。如:抱一抱温暖的手掌,感受来自周围的安全和爱,缓解自我情绪。
发现美好:四楼是五六年级学生所在的楼层,尤其需要适度解压。该楼层在靠近阳光的区域放置了多种彩虹洞洞,以此鼓励学生发现周围的阳光,感受温暖。
与此同时,学校还在班级增设“悄悄话树洞”和“心理能量站”。学生可以写上自己想要和老师分享的情绪和事件,通过“悄悄话树洞”表达自己的情感。“心理能量站”为学生们提供了收集和传播积极心理暗示的地方。各班级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室文化墙设计了心理科普知识板块,帮助班级学生开展心理互动。
![图片11](https://res.cqnews.net/contentcloud/1/REPRINT/MEDIA/PICTURE/2025/1/17/7351da7bdfd74c2289e022a9b0ddac2d_wh478x508.png)
特色活动名片——
五育融合多元化 开辟启智润心“心活力”
基于学校六大课程体系,学校搭建了“五育润心”德育心育融合活动框架。结合江北区“五个一点”实践要求,深度链接“德智体美劳”五育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四大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培养积极品质、建立积极关系、认同自我价值、体验成就感,最大化地实现“活动育心”的目的。
以德育心,增强学生心理适应力
通过尚美修身课程、国奥之星评选、“新”雷锋志愿者、感恩月主题活动、心育环境创设(校长信箱、班级树洞)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他人。
以智慧心,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学校开展英语周、科普院士进校园、国奥小记者等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自信大方、乐于表达等积极品质,同时发展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以体强心,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运动是释放情绪、压力的最好方式,我们通过弘美健体课程,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增强心理抗压能力。此外,每学期,学校组织所有年级开展班级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联赛,孩子们在这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班级凝聚力,还能提升团队合作、坚韧、勇敢的品质。
以美润心,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美是艺术的表达和内涵的外显。我们每天清晨开展“小小演奏家”器乐展示活动,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力。
继“焕染一新”扎染成果展览之后,我们基于艺术表达疗法以及冬季时节情绪易低落的问题,设计了“心染”社团活动展,鼓励孩子们直面生活中困难和挫折,学会情绪调整和自我接纳。
以劳健心,培育学生积极态度
劳动最光荣。除了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劳动研学课程,我们还开展劳动技能比赛、班级蔬菜种植、端午节包粽子等校内活动,让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学会专注、创新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图片22](https://res.cqnews.net/contentcloud/1/REPRINT/MEDIA/PICTURE/2025/1/17/3ed69237e0504ee6bb919814e1dfa800_wh903x493.png)
预警干预名片——
全员护心服务化 筑牢危机干预“健康堤”
心理危机干预是守护学生心理健康、降低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对学生伤害的重要举措。如何正确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为有效落实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德育部门与心育学科教师积极联动,共同组建了“心理危机干预行动小组”。心育教师负责学生心理筛查和困境儿童台账建设,对高危预警学生进行个辅、团辅、心理咨询等。德育部门协同班主任(必要时加入班级任课教师)进行个体关注和班级非特殊关怀,以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温暖的同学关爱帮助高危学生。对需转介的学生,心育教师联合班主任,共同与家长沟通,开展转介和复学等工作。
一是定期筛查。每学年定期对3-6年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数据录入系统,生成个人心理健康报告,为每位学生建立动态档案。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对心理预警较高的学生进行逐个谈心。
二是动态监测。班主任与心理教师每月依据学生课堂表现、社交变化、学业波动等信息,填写“学生心理观察表”,重点关注离异、重病、贫困家庭及性格内向的学生,对疑似问题学生,联合家长、班主任定制干预方案。
三是细化和完善《新村国奥小学危机干预预案》。每期按照预案中的危机处理流程进行桌面演练。
据学校心理教师焦淑贤表示,对于监测预警的高危学生,学校还会进行一对一访谈,然后结合班主任日常观察和心理课观察,从学生的作品和日常表现,发现其危机程度高,并且对于有自伤自残以及自杀意念的进行有效干预,并及时转介,转介后追踪。
先有好的家校关系,再有好的教育。针对家校联系,学校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1.邀请家长到校参与到高危心理如何干预,消除病耻感,做好日常观察,进一步了解抑郁症和多动症等,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2.参与节气心育专题片拍摄。在亲子参与专题片的拍摄中,也更加让他们从心理方面认识自我,了解彼此,增进亲子关系。
3.家长课堂:邀请家长到学校到班级给孩子上课,让孩子对家长有敬佩,家长也给孩子做了良好的榜样示范。
4.家长参与“国旗下的讲话”,和孩子一同把自己对新学期的期望说出来,增加孩子对新学期的期待和信心。
5.创新开展家长开放日。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心理讲座,并通过亲子互动游戏,了解彼此的关系,聆听彼此心声,拉近彼此的距离。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对美的达成。美学一直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在新村国奥小学看来,教育是一个整体,离不开学校和家庭共同作用。给孩子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而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生长的。家校共育,既密切联系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更是形成了家校通力合作的桥梁,对学校和孩子们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5f497a074a0428087fea134a567b4e78](https://res.cqnews.net/contentcloud/1/REPRINT/MEDIA/PICTURE/2025/1/17/cc9c6131c6194c66a5a2aae61ba71a70_wh1280x720.jpg)
晒成果丰硕——
擦亮“心”名片 “育”见美满童年
在深耕心育这方关键领域的过程中,学校积极回应现实问题,打造国奥的心理健康教育样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eabf62d4eb670472b67946a18b3cc9d3](https://res.cqnews.net/contentcloud/1/REPRINT/MEDIA/PICTURE/2025/1/17/65477b0f3eec4f1d847da966622add2e_wh1280x720.jpg)
(一)学校层面
心育活动引领示范。积极承办心理健康活动,如江北区第四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节。学校被授予“江北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江北区中小学示范心理健康辅导室”等称号。
课程资源创新发展。成立二十四节气工作室,制作节气育心专题片,其中《春生立志》获重庆市教育专题片一等奖,《夏长自信》《秋收自省》获市二等奖。同时深入课题研究,《基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实践研究》为课程科学化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课程读本积极构建。与中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彭凯平的学生贾新超博士合作,编写《二十四节气心美心育》课程读本的理论框架。融入积极心理品格塑造,开发学生心理健康校本读本,探索“五个一点”活动与心育的深度融合。
(二)教师层面
提升了问题洞察能力。通过系列活动与培训,教师洞察学生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掌握了心育技巧与方法。借助情绪调试、班主任心育能力培训、专家入校指导等,教师们在心育技巧上得到显著提升,掌握了与学生正确沟通的方式。
教师个人成长突出。班主任张天一老师的《我自信,我能行》获重庆市卫生健康赛课一等奖第一名。焦淑贤老师的《记忆的习惯与方法研究》在重庆市综合实践活动现场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执教《童童开学记》一课,在铜梁区国培计划递进选修(心理工作坊)中做示范引领,执教《考前心理加油站》一课,为江北区心理健康节现场观摩团辅作辐射引领,撰写的家校共育心理辅导案例多次发表在《新家长报》,原创心理健康微课《情绪“小怪兽”的大礼包》被重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采用并刊登,独立编写校本教材《自信成长训练营》《听,心灵的声音﹣小学心理健康课的探寻与操作》《心灵氧吧》,“国培计划(2022)”一重庆市区县级骨干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培训项目中被评为“优秀学员”,参编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用书》上下册,原创项目设计《和情绪做朋友》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跨学科主题学习—C-PBL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出版。
(三)学生层面
改善人际关系。通过心育活动和团体辅导,有效缓解学生间、学生与家长间的关系紧张问题。
掌握关键技能。学生们掌握了情绪调节和沟通技巧,心理健康素养得到提升。
普筛数据向好。心育与德育融合后,学生心理健康普筛数据呈明显下降趋势,2024年筛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四)家长与社会层面
家长意识提升。家长开放日问卷反馈显示,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并建议学校增加相关课程与活动。
社会认同增强。学校心育工作促进了家校沟通,提升了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认同,为家校共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育心”为匙,启“五育”之门。学校将持续深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为学生完整人格塑造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