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一卡在手阅读无忧!川渝174家图书馆超2000网点实现通借通还

新重庆-重庆日报

2025-01-17 07:05
听新闻

“川渝两地174家公共图书馆、超2000个网点、逾5000万册图书,已经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全线贯通,可以通借通还。这也是我们送给川渝两地广大爱书人的新年礼物!”1月16日,重庆图书馆馆长张冰梅在接受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这也意味着持续建设近5年的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

川渝阅读一卡通如何使用?如何切实方便广大读者?持续5年的建设背后有何故事?记者进行了采访。

174家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

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最早由重庆市文旅委于2020年5月提出,旨在响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与之相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该项目计划分年度打通成渝及周边地区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网络,实现基于居民社会保障卡(电子社保卡)的图书通借通还服务,让公共图书馆成为川渝两地人民共同的城市书房。

这项动议得到两地人社、文旅部门的响应支持,以及两地公共图书馆的密切协作。经过近5年建设,该项目已经在技术上实现了174家公共图书馆、超2000个网点、逾5000万册图书资源网络的全线贯通。

“这意味着读者不但可以在包括重图在内的174家川渝公共图书馆借书,还可以在174家成员图书馆中的任意一家归还,真正惠及了川渝两地广大读者,实现了图书多跑路,读者少跑路。”张冰梅介绍,174家公共图书馆中,包括重庆市所有区县的42家公共图书馆和四川省内132家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目前来看,已经在两地形成了覆盖省(直辖市)、市(区)县、分馆、流通点、城市书房、自助借阅柜的多层级服务网络,实现“一卡通”功能在各级站点、各类图书、各开放区域、各年龄段读者的“全覆盖”,服务触角以高密度直达基层。

三大优势真正让读者“省事”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总计产生通借通还达317万余册次,体验读者达10万余人次,为构建“书香川渝”全民阅读,推动两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切实为川渝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总体来说,川渝阅读一卡通有三大优势,我们的核心诉求在于更好地服务读者,让读者‘省事’。”张冰梅表示,第一个优势是便捷,“川渝两地之间人民往来频繁,在不同的城市想要借阅图书怎么办?只要持有社保卡或开通电子社保卡,就可经过简单注册成为川渝阅读一卡通成员馆读者,就可以使用社保卡,享受‘零门槛、免办证,随身带、方便用’的川渝公共图书馆文献一体化借阅服务,非常方便。”

川渝阅读一卡通的另一优势是图书支持全域流转、二次流通。经由不同的读者,川渝地区的5000多万册图书可以从重庆、成都等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借阅流通到各个县级馆,并在当地实现二次流通,这样省市县三级联动资源共享,很好地弥补了基层图书馆资源不足的状态,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优质图书资源直达基层”。

当今时代,热衷并善于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读者越来越多,对他们而言,川渝阅读一卡通的最大优势还在于省心。“前面说了,通过身份证或社保卡可以方便借书,但读者借了书在异地之间流动,有时候难免遇到借阅的图书面临逾期的情况,这时就可以就近选择174家图书馆归还,免去图书逾期的烦恼。省心!”张冰梅介绍。

五年探索用科技赋能书香生活

必须看到的是,多年来,川渝两地早已形成“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基本格局,导致两地公共图书馆群存在“行政分管、系统异构、规则不通”问题。“这是两地公共图书馆开展跨区域协作的难题,为了切实方便读者,两地公共图书馆为打通项目涉及的多个环节,进行了长达近五年的持续探索。”张冰梅说。

川渝两地公共图书馆在长期服务读者的过程中,为适应本地读者阅读需求,形成了诸多差异。若采取“大破大立”的方式统一规则固然简单、易行,但容易给读者造成误解和使用不便的情况。怎么办?

为此,以重图、川图和成图为代表的两地头部图书馆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遵循统分结合的原则,在保持各馆原有规则不变,约定服务对象、内容、范围的前提下,增设了适用于文献一体化服务的读者证类型。根据新增证类型,统一借阅数量为八册、借期30天等规则,较好地解决了异地公共图书馆借阅规则差异化问题。

同时,川渝两地头部图书馆以社保卡为媒介,搭建“社保卡信息中转平台”“图书通借通还RFID中转平台”,以创新方式分别实现了跨行业读者信息获取、跨区域图书通借通还,避免了三馆异构软件系统“硬对接”,降低了技术门槛、缩短了开发周期、节约了大笔经费投入。

“从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居民一卡通阅读服务,到构建互联互通的城市群公共图书馆文献一体化服务体系,项目探索出了一个适用于省际公共图书馆群的,在多源异构环境下跨行业、跨层级、跨系统实现一体化协作的服务模式。”张冰梅说,未来,两地公共图书馆将继续深化合作,推出“一线通”“一站通”服务,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将尝试在文献一体化服务的基础上,深挖内容,推动项目服务由“文献借阅服务模式”向“知识内容服务模式”转换,让书香更好地在川渝大地播扬。

新闻多一点>>>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欣

责任编辑:徐云卿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最新评论
我来说两句...... 发送
查看全部评论 >

参与评论积分 龙珠商城兑好礼

打开第1眼TV-华龙网查看全部评论 >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